【本報訊】醞釀多時的紡織及製衣業輸入外勞計劃推行有期,政府下月底開始接受僱主申請輸入外勞,名額暫定五千個,料首批外勞可於五月抵港,勞工處會設立「黑名單」制度,嚴打藉輸入外勞裁減本地員工的廠商。政府預料計劃可為本港額外創造三千至五千個職位空缺。 記者:盧文烈
政府昨公布的「紡織及製衣業人力發展計劃」,只適用於平車車工、特種衣車車工、針織機織工及縫盤工四工種;回流廠商每聘請一名本地工人可輸入一名外勞,一直在港設廠的僱主,聘用一名本地工人則可輸入四名外勞;由於針織機織工及縫盤工缺乏,故廠商一律可一拖四形式輸入外勞。計劃每年檢討一次,批出五千外勞後會進行全面檢討。
日薪定200及235元
該計劃規定本地工人及外勞需同工同酬,平車及特種衣車車工的最低日薪為二百元,針織機織工及縫盤工則二百三十五元。政府會撥款二百五十萬元於月底成立招聘及培訓中心,登記求職者資料及進行培訓,以便安排工人入職。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張建宗稱,推行計劃需五百萬元,為協助新人入行,勞工處會安排接受完培訓的學員參加工作試驗計劃,一個月試工期內,學員可獲四千五百元津貼,僱主只須支付五百元;僱主如根據中年就業計劃聘用四十歲以上學員,可獲每月一千五百元津貼,最長三個月,即僱主每月僅需支付二千多元。
工聯會副理事長陳婉嫻說,上月接獲投訴指有廠商無理解僱多名製衣工人。張建宗稱,會要求申請外勞的廠商遞交現有僱員名單及出糧紀錄,若廠商在計劃申請前六個月內曾無理裁員,勞工處不會審批其申請,當局也會將違規僱主列入黑名單,兩年內嚴禁他們輸入外勞。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指,計劃可帶動支援及輔助服務範疇創造更多職位。本港現約有二千間製衣廠,紡織業聯會會長陳鎮仁預計最少有數十間生產中上價成衣的廠商申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