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哮喘患者視氣管舒張劑為「救命法寶」,但有兒科專家指出,如果只依賴舒張劑而棄用有預防作用的類固醇藥物,不但治標不治本,長遠更會出現「氣道重塑」(AirwaysRemodeling)的現象,即氣管不斷收窄,最終可能引致死亡,所以建議若患者需要經常使用舒張劑,就要考慮定時使用預防藥物。 記者:趙燕婷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表示,本港現時約有二十萬至二十五萬名成年哮喘患者及十五萬名兒童患者;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兒童病房中,有百分之五至二十的病童是因哮喘病發入院,其中大部份沒有長期使用預防哮喘藥物如類固醇,而只在喘氣時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緩和病情。
吸入式類固醇劑量低
他指出不少哮喘患者因在吸入舒張劑後感到病情受控,所以往往誤以為舒張劑有治療功效;但他強調,舒張劑只有放鬆氣管的作用,吸入後令患者感到較為舒適,卻沒有處理病發時氣管發炎的問題,所以可說是治標不治本。此外,如果長期沒有正確處理發炎情況,氣道更會出現重塑現象,即氣管不斷收窄,增加因哮喘而死亡的風險。
他又說,不少家長對有預防作用的吸入式類固醇有誤解,以為其副作用會影響子女成長,但其實吸入式類固醇的劑量較口服類固醇低百多倍,所以若因哮喘病情控制不理想而病發,以至需要使用口服類固醇,對患者的影響可能更大。
黃永堅認為,要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哮喘發作,患者就要使用預防藥物。患者若需要經常使用舒張劑,即每周逾兩次或每月逾兩周,又或在睡覺時發病,就要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定時使用預防藥物。
剛引入哮喘控制指數
他指出,哮喘患者可以最高流速度數(peakflow)量度氣管的闊度,若早晚或使用氣管舒張劑前後,度數有逾兩成的差距,即氣管有收窄迹象,顯示病情控制並不理想。近日本港也引入全新的哮喘控制指數,患者可透過指數了解自己的哮喘控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