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教改看香港教改

從台灣教改看香港教改

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二○○五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為台灣教育改革未能取得理想表現而向民眾公開道歉。

台灣的教育改革,大概於一九九五年開始。如果你在網上閱讀過有關台灣教育改革的文件,你會發現台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希望達到的目標,和香港非常類似。例如說,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希望有小班教學,希望教育變得更「多元化」,課程更靈活,推行通識教育等等。然而台灣教改推行十年之後,在台灣報章上看到的,都是對教育改革失敗的譴責。

和香港情況類似

台灣教育改革的失敗經驗,非常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及思考。因為世界上類似教育改革的經驗還不多,而台灣的社會及經濟情況,和香港很類似,是很值得參考的例子。我粗略整理了收集得來的資料,發現台灣教育改革的失敗,似乎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改革推行太快,軟硬件配套趕不上;二、由於社會文化而產生的教育改革「異化」。
第一個原因不難理解。以課程改革為例,軟硬件配套包括課本教材的編寫、教師的培訓等,都不是一兩年內可以完成的工作。台灣的教改,從開始計劃到普遍推行,不足十年。香港的教育改革,從九七年開始,課程改革到今年才落實;之後還要進行教材編寫、教師培訓等工作。新高中課程,到二○○九年才能開始實行。雖然有不少人批評改革進度太慢,但起碼不會犯上台灣改革太快的錯誤。

造成「異化」現象

第二個原因更基本,但也可用一個例子說明。台灣教育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課程「多元化」,希望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因此,教育部把編寫課程的權力「下放」,讓書商設計自己的課程,學校可選用不同的書本,因材施教。
然而在實際推行中,卻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異化」現象。因為家長和學生都相信:學生前途,最終由能否進一流的大學決定。因此,學生的學習行為,都以入大學為最終目標。為了增加入大學的機會,最穩當的做法,是把所有不同的課本課程都念過。因此,本來是為了給學生更多自由度、更愉快學習的多元化課程設計,反而成為加重學生及老師負擔的壓力。對香港來說,由於類似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改革的「異化」現象也正在浮現,雖然情況還未算太嚴重,但「多元化」似乎也正成為老師和學生的負擔。

須考慮社會現實

雖然台灣的教育改革面臨很大的困難,不過官方和教育界似乎也同意,為了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教育改革必須走下去。
在現今的資訊年代,教育需要改革,似乎是全球教育界的共識。不過在看了台灣的例子後,我不禁覺得有點不安。為甚麼台灣以及香港的教育改革提出的問題、目標、以至口號都差不多完全一樣?如果你多看幾個不同地方關於教育改革的網站,你也會發現這現象差不多。這是否說明,世界各地教育面對的問題,無論種族或社會文化的差異,都有極大的共同性?還是這是我們缺乏獨立思考,只知道附從世界潮流的表現?教育改革的「異化」問題,是否表明台灣在教改中,犯了生吞活剝外來概念,而沒有充份考慮社會現實的毛病?
也許台灣的失敗經驗正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更仔細考慮教育改革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特殊性。因缺乏充份考慮現實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問題,似乎是教改最大的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