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賓府前身為港督府,興建於一八五一年,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大樓初期沒有官方名稱,民間曾以兵頭衙門或督憲府稱呼,後來統一稱港督府;回歸後,特區政府公開向民間徵求新名,結果採用了禮賓府一名。
禮賓府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古色古香的建築群屬於英國喬治亞時代設計,富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禮賓府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一八五一年(清咸豐元年)開始興建,一八五五年竣工,由測量師急庇利(GeorgeCleverly)設計,耗資一萬四千英鎊,第一位主人是第四任港督寶靈。
日治期間加建塔樓
大樓經歷過多次大規模修繕,隨着香港的日漸發展,港督府原有建築已不敷應用,一八九一年於是加建了東翼,內置一個長六十呎、闊四十呎、高二十六呎的大廳,主要用作舉行社交活動,即現時禮賓府的宴會廳。
日本佔領香港期間(即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日軍一度把港督府用作司令部。日本人從老家請來只有二十六歲的年輕工程師藤村正一,加建了一座有日本特色的高塔樓,把原有的東西翼兩座建築物連接起來,並在屋頂加上日式瓦片及裝飾。
一九七九年,港督府再次翻新,添置了一個水池,又改良了空調系統和水管設施。現時大樓上中國式的瓦片屋頂,就是在當時加蓋的。建築群於一九九五年列為法定古迹,九七年回歸之後,首任特首董建華以「風水唔好」為由,沒有入住這座百年大宅,用途改為政府舉辦官方活動場地,兩年後更將之易名為禮賓府。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