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烏克蘭就天然氣供應問題發生的爭端,凸顯出西歐國家對俄羅斯的依賴。儘管雙方最終達成協議,但事件暴露出坐擁豐富天然氣資源的俄羅斯,對歐洲和亞洲多國的影響力有多巨大。踏入2006年,由於俄羅斯減少向其「兄弟邦」的烏克蘭輸送天然氣,連帶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進口天然氣亦受到拖累。西歐國家的天然氣供應中,超過1/5取道於連接俄羅斯、烏克蘭和斯洛伐克的管道。
爭端的重點是烏克蘭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的價格,而俄羅斯亦指摘烏克蘭非法竊取由其供應的天然氣。事件導致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專利公司Gazprom削減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配額,繼而引發西歐國家天然氣供應短缺。雖然俄羅斯承諾恢復供應和一再保證會繼續擔當可靠的供應者角色,但有關爭拗揭示了西歐國家在克里姆林宮底下是如何脆弱。
在上世紀90年代才加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俄羅斯,已崛起成為繼沙特阿拉伯之後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這次政治糾紛彰顯了俄羅斯對各主要天然氣消耗國的箝制。
歐洲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日增,現時約有1/5的進口天然氣來自俄羅斯。預計到2020年時,歐盟七成的能源供應將會從其他地方進口。因此,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便成為區內政府的要務。
天然氣供應暫停,對歐洲市場打擊輕微,因為大部份國家擁有大量的儲備;但事件卻有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將來供應一旦中斷,依靠進口天然氣的工業將會首當其衝。與此同時,國際投資者亦認識到,在商品價格上漲的年代,擁有龐大天然資源的俄羅斯,其股市極具潛力。去年摩根士丹利俄羅斯總回報指數(MSCIRussiaTotalReturnIndex)便竄升了74.2%。
質優價廉 替代不易
有見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愈來愈難以取代俄羅斯的地位,開發其他天然氣供應源頭,自然成為歐盟的焦點所在。開發其他能源的工作將會推前,核能、液化天然氣、煤和再生能源將會變得更加重要。目前發展核能的成本遠較天然氣高昂,而且要經過一段長投資期才會有利可圖,這或會妨礙核能投資增長。相反,天然氣比其他化石燃料乾淨,加上供應量充裕,用於發電時亦較具效能。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爭端,將會加速創新。尋找替代品已成為歐盟政府的政治議題,而正在發展可替代資源的公司,或會成為最大受惠者。
亞洲多國 競逐能源
日益依賴進口天然氣的情況,並不限於西歐,亞洲也轉向俄羅斯尋求貨源。日本和南韓長期以來一直是天然氣的主要用家,而中國和印度亦是淨進口大國。對於供應穩定的重視,亞洲與西歐別無二致。俄羅斯地理位置處於兩者之間,令其討價還價能力更強。
Gazprom正計劃鋪設另一條連接東方的管道。去年九月,南韓總統盧武鉉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同意在天然氣供應方面合作,於西伯利亞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以及鋪設管道向南韓港口釜山輸送有關產品。日本政府亦已研究延長任何接駁釜山管道的可行性,以確保天然氣進口渠道更加穩定。該國現時以海運方式輸入天然氣,當局並且表示,有需要與俄羅斯建立直接連繫,以保證能源供應。
中國是另一個要求建立直接輸道管道的亞洲國家。將於今年兩度出訪中國的普京已表示,Gazprom視中國為可以合作發展統一天然氣運輸系統的夥伴。
印度同樣要向俄羅斯尋求穩定的能源供應。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Singh)在去年12月訪問莫斯科後宣布,將會鋪設直接連接俄羅斯的天然氣和核能輸送管道,俄羅斯亦已表明,或會容許印度參與投資於管道鋪設工程的項目。
在中國、印度、南韓和日本競逐天然氣的情況下,俄羅斯正處於有利的策略性位置,而普京若利用天然氣供應作為外交談判籌碼,其影響力亦明顯大大增強。
與烏克蘭就天然氣價格達成最終協議後,普京指未來俄羅斯將可繼續提供穩定的供應。然而,供應的穩定性脆弱,烏俄之間的爭端亦明顯殃及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對於歐洲和亞洲而言,俄羅斯可以主宰天然氣供應,已是不爭的事實。
ElizabethCecil 新興市場基金經理
恆昇基金投資
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準則。此乃基金經理在編寫本文時之意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