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戴安娜的肖像從國家肖像畫廊撤走了,在英國民間,許多人投訴抗議。
有沒有去過畫廊,而且是一座肖像的專殿。倫敦的國家肖像畫廊,有一層樓名叫「都鐸王朝群像館」,從亨利七世到伊利沙伯女王,每一幅畫像都是五百年的珍藏。
都鐸王朝的創建,始於十五世紀末的一場薔薇戰爭。其時英格蘭有兩支皇族,一支以約克為基地,以白玫瑰為記;另一支以蘭卡士特為老巢,以紅玫瑰以標。就像女真族的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一樣,兩族打了許多年戰爭,最後由紅玫瑰的亨利七世在戰場上殺掉了白玫瑰的李察三世;比起秦王滅六國,成本規模小許多,到底是一統了英格蘭天下。
亨利七世和李察三世這對死敵的肖像,都供奉在國家肖像畫廊裏。這兩幅肖像都有點特別:亨利七世的那一幅,一張畫的四條邊畫成像一副窗框子,畫中人的國王,兩手攀扶着窗沿,似在眺看着什麼。
李察三世的樣子有點凶冷。他是後來莎士比亞筆下的奸角——他的一隻手,在把玩着另一隻手的尾指上的指環。這樣的姿勢,是很不尋常的,因為在此之前,帝后王冑的肖像,莫不是方方正正,規規矩矩,一對手都放得很端莊,從來沒有像這兩個君王一樣之精伶。發生了什麼事?歷史學家和美術學者一起會診考證,像對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搔了好幾代的頭。
中國的帝皇也有肖像:李世民、朱元璋,還有滿清十二帝,都留下了五官容貌的寫真,但康熙、雍正、乾隆,擺的是同一個正襟正看的四方「甫士」,就像拍護照半身像的那個萬人行貨的坐姿,後來的嘉慶、咸豐、同治,沒有一個的肖像有一點變化。
五百多年前的這兩個,跟滿清一朝的這十位,一樣是帝皇,從他們的坐姿,就看得出中西文化,為什麼一方停滯萎頓,另一方發展而勃興,雙方的宿命,在帝皇的肖像——尤其是他們怎樣擺放雙手——都隱藏着密碼。
西洋油畫的肖像是如此豐富多姿:不但有獨像,還有群像,托着腮的是哲學家、穿得艷麗的是詩人、一件黑袍鑲着金邊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貴冑名臣,這是宗教神權至上的中古時代,提着一把小扇子的仕女,流露着內心的淫蕩,而這樣的放浪,是十八世紀的法國宮廷。
中國的肖像畫沒有這許多細節,包括十八世紀來北京為帝皇畫像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這已經是歐洲文藝復興後的盛世了,但郎世寧沒有把西方肖像畫的革命帶來中國。他敢叫雍正用一隻手把弄另一隻手的尾指的長指甲然後畫下來嗎?以後的彭定康政改、普選和民主,莫不與此有關,要害之處,不過是畫中的中國帝皇,能不能學會Relax,在肖像中,像平民一樣把弄着他那對平凡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