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及化學系教授余濟美,憑藉超過十年的努力,分別研究出孕婦的血漿中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以及成功研究利用太陽光的光催化劑來氧化污染物,終於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
盧煜明表示,傳統對胎兒的產前診斷,要透過刺穿羊膜以抽取胎兒細胞化驗,但這會令約百分之一的胎兒因此而流產。他自八九年起展開這方面的研究,終發現母親的血漿內有胎兒的DNA及RNA,可提早發現胎兒是否患有一些與基因有關的毛病,如地中海貧血症等,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三,費用卻只需數百元,相比羊膜刺穿的二千至四千元為便宜。該診斷方法並可應用於癌症上,現階段本港未有廣泛使用,但已有部份私家醫院採用來診斷鼻咽癌。
光催化溶液氧化污染物
化學系教授余濟美說,其研製的光催化溶膠液,利用可見光及太陽光氧化有毒有機污染物,解決以往只可利用紫外光的困局。現時研究已用於空氣及水淨化儀器上,「有時買新家具會有啲揮發性有機物好耐都唔散,如果用呢個方法淨化,幾日就可以去晒陣味。」光催化空氣淨化機還有殺菌及除臭的功能,強勁如沙士病毒亦可於一至兩小時內去除。他曾構思在大廈外牆塗上光催化溶膠液以淨化室外空氣,但因其有效度只有百分之五,估計至少要十年才能應用於室外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