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點 - 李登

十三點 - 李登

損友某在杭州跟一個小姑娘交上朋友,人家教會了他一句杭州話,就美得了不得,碰上生張熟李都說:「十三點!」那口音可有三幾分杭州腔,只是我覺得他真有點十三點。
十三點是儍裏儍氣的意思,也是上海人愛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北方人卻慣說二百五。十三點的由來,一說是來自梁山伯,吳語「梁山伯」諧音「兩三八」,三字加起來恰好等於十三。他的書僮叫四九,四加九也是十三。主僕一個是戇大,一個是戇頭,也就是兩個十三點了。

另一說更逗,說烏龜殼是由十三塊鱉骨湊拼成的,俗名「王八蓋子」,「十三點」便借用來比喻人笨鈍如烏龜。陳定山的《春申舊聞》又另有說法:牌九裏有張和牌,因「和」「鵝」諧音,而鵝叫有若「戇,戇,戇」,故此十三點是笑話人家戇。後來撲克成了流行玩意,而K牌排行十三,因而「老K」亦解作十三點。由於電話聽筒上的小孔共十三個,「電話聽筒」也屬同義了。
十三點的代用語還有「金少山」。他是舊時伶人,名字諧音「斤少三」。一斤少三両是十三両,不正好隱含了十三點的意思?
那天看電視,只見老俄婦穿着三點式泳衣在冰河中作冰泳,我想損友某一見肯定大喊:「十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