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他們有超凡的醫術,但敵不過人們死後要保留全屍的保守想法,於是每一天,他們被迫看着等待肝臟移植的生命在眼前逐一消失,也促使他們想出利用活人捐贈右葉肝臟的新技術;全世界都說他們瘋狂,他們卻甘願「捱轟」,同時扛起兩個人的生命,把部份珍貴的肝臟護送到他們的至親身上。十年後的今日,有關技術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證明他們是天才,不是瘋子。這群勇敢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精英,最終獲得國務院頒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犧牲自己性命都可以」
「我無親口同佢講,好多謝佢哋令我丈夫重生,賜畀我一個完整嘅家庭,令我哋嘅細路仔好快樂。」歐太今年六十歲,與她同齡的丈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因機場保安的工作時間長,加上嗜杯中物,結果於○三年因急性肝病被送入瑪麗醫院,出現昏迷、肝性腦病、腎衰竭及敗血症,情況非常危急。
在沒有屍肝的情況下,歐太毅然決定捐肝給丈夫,由港大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范上達及其領導的肝移植組成員盧寵茂教授、廖子良副教授及陳詩正醫生操刀,進行右葉活體肝移植,「我哋本來就係好恩愛嘅夫妻,就算犧牲自己嘅性命都可以,我個大仔啱啱結婚,我唔想佢太太擔心,況且佢係我丈夫,呢個責任應該係我自己承擔。」
范上達說,本港的器官捐贈率極低,需換肝的病人平均需要等候兩年,五成人在等候過程中死亡,在「迫不得已」下會選擇由活人捐出部份左葉肝臟,但因為左肝體積較小,很多時不能滿足病人的需要,若強行移植,可能會令肝臟損傷、增加併發症及受體的死亡率。
成為全球移植常規手術
他又稱,多數肝病患者是男性,體形較小的妻子根本無法捐贈左葉肝臟給丈夫,故十年前決定用新技術,移植體積較大的右葉肝臟,當時各地醫學專家均認為危險性太高,「見到好多好多病人,因為肝衰竭,一陣間就唔見咗,成日都諗究意有乜嘢方法可以幫佢哋。」
他們的技術獲得空前成功,十年間共進行了二百二十多宗右肝活體移植,十二人在住院期間死亡,九成五人可以成功出院;一成五捐贈者有併發症,百分之零點五人死亡,至今已成為全球肝臟移植中心的常規手術。
全球至今十一宗捐肝者的死亡個案中,一宗發生在香港,范上達說,去年初一名捐肝救夫的女士在手術後十周出現併發症,出現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流血,最終死亡,但個案與手術操作無關。
見病人出院興奮大於獎
廖子良則稱,「見到一個又一個病人過身,但後來見到一個又一個星期接受手術之後出院,做番一個好爸爸、好媽媽,開心同鼓舞絕對唔少於呢個獎。」他強調若屍肝數目每年由二十個增至八十個,可減少活人捐贈器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