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民主黨黨內新少壯派發難,抱怨第二梯隊上位無門,情況在政改方案難產後更嚴重。作為妥協和安撫,該黨領導層提出增加投放財政資源於有潛質的第二梯隊身上,讓他們作為地區開拓者,以增加晉身立法會的機會。
從政不同做生意,不是有錢投資就有機會成功,否則,自由黨和民建聯便不會像今天般仍在大海中「載浮載沉」。從政講求的是政治資源,香港民主化如果仍舉步維艱,停滯不前,不能在選舉中提供新的政治資源供爭奪,無論你投放多少資源,第二梯隊一樣前途黯淡。
議會選舉聯繫切斷
香港在八十年代先成立區議會,開放直選,讓有志從政的人借此作踏腳石。十年後,當他們足夠成熟,又再開放立法會直選,讓他們在政途上可以更上層樓。整個政制發展的設計像是為這些中生代「度身訂造」一樣,於是他們也搭上「政改快車」,成為最大得益者。
以往三級議會選舉間有密切聯繫,以一九九五年為例,立法局直選採用單議席單票制,一個選區約包括三個市政局選區,一個市政局選區則約包括六個區議會選區。對於有志參政的人而言,從政目標及階梯十分明確:先參選區議會打穩基礎,繼而把注意力依次轉移到市政局、立法局議席身上,逐步擴大支持度,拾級而上。以往很多政治人物如劉江華、李永達、李華明、陳偉業、何俊仁、馮檢基,以至已故的吳明欽等,都走過這條路。
解決結構體制問題
隨着董建華殺局,中間出現了斷層,再加上改用比例代表制,一個立法會選區包括了近八十個區議會選區,以往的聯繫被打破。余若薇、湯家驊、梁家傑等成功晉身立法會的經驗說明,你再不用由區議會從低做起,甚至連找區議員為選舉壯聲勢也不需要。這是比例代表制下新的選舉法則。
加上九七後,政制發展和民主化停滯不前,沒有新的政治資源可供在選舉中爭奪,於是政壇第二梯隊、即如今當區議員的一群,並不像他們的前輩般幸運,可以搭上「政改快車」,反而陷於一個瓶頸位。
幾年前,民主黨主流派怪責當時的少壯派如陶君行和陳國樑壞事,製造黨內分裂,最後千方百計排擠他們出了黨,以為從此一了百了。想不到幾年後,今天又出了一個范國威。其實這不是純粹的人事意氣問題,如果「結構」和「體制」問題不解決,即使今天再次「降服」范國威,未來一樣會有新的范國威。
因此關鍵還是進一步的政改,原本曾蔭權方案應是出路,但最後民主派卻失諸交臂。政改方案遭否決後,看來北京和曾蔭權短期內都無意再啟動政改,泛民主派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雖然他們提出擴大功能組別選民基礎,但要說服北京、曾蔭權、工商界和本地親中派,情況未許樂觀。如果政改停滯不前,無法在選舉中為政黨引入新的、可供爭奪的政治資源,第二梯隊無法上位的問題始終不能解決。
制訂完整發展藍圖
那麼民主黨今天還有甚麼出路?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改革地方行政,估計政府會在今年稍後時間跟進,提交改革地方行政的諮詢文件。區議員在立法會上位無望的情況下,如果能把戰場和焦點轉移,民主派(尤其是民主黨)強攻地方行政,爭取權力下放,甚至是地區政務專員民選產生的話,則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民主黨有人辯說現時該黨的問題是「陣痛」。對不起,錯了!「陣痛」是以嬰兒誕生作比喻,它假設有重大變革即將發生,但如果該黨只是緊佔道德高地,而沒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和政黨發展藍圖的話,那將不是「陣痛」,而是一個「陰乾」格局。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