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夏天才是大部份大專學生畢業的季節,不少機構的招聘活動在聖誕前已經展開。每年到這個時候,畢業班的同學忙於準備求職信、筆試、面試,他們的正業(上課、備課及功課)都變成苦差(necessaryevil)。其實就算在前幾年經濟低潮時期,大企業減少招聘數目,最終大部份同學在畢業後短時間都能找到工作,很多人擔心的並不是淪為「雙失」,而只是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可是何為「理想」?大部份人小時候寫作「我的志願」,最終都不會成為長大後的興趣。畢業時清楚知道自己擇業興趣的人絕對是少數,很多同學只會有模糊概念:「我喜歡穩定,所以想當教師或公務員」或「大機構機會多,訓練較完善」,儘管這些傳統智慧每每脫離現實。其實第一份工作重要性有限,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不妨大膽嘗試爭取不同的工作體驗,找有興趣、有機會增廣見識的工作。
何必打擊年輕人
我最討厭本地一些報章每年的大字標題:「大學畢業月薪四千」。現今大專教育普及,文憑不再自動成為高薪厚祿的換領券。誰說所有大學生都應成為AO、經理或會計師?每當看到這些報道,我都對這些同學肅然起敬。他們大可以抱着「這份工作條件太低,配我不起」的態度,在家裏虛度光陰,繼續幻想「有麝自然香」,會有大公司三顧草廬的白日夢。
接受一份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無論是為了追尋非物質的目標,還是有過人的長遠目光,甚至只是一時欠運要「低價而沽」,都需要有對抗社會偏見的勇氣,更重要是代表一種積極的態度。我們常常喜歡宣揚運動員、病人、草根階層的「逆境自強」故事,為甚麼把這些年輕人打成失敗者?
以上說「大部份同學在畢業後短時間都能找到工作」,當然必定有「小部份」人待業。我不敢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抱「配我不起」心態,但假如他們肯接受一份四千元的工作,這「小部份」必會變成「極小部份」。
王蒹揚
旅遊服務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