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曾在美被昆蟲咬 病徵與瘧疾相似<br>本港首宗43歲男子染巴貝氏蟲病

患者曾在美被昆蟲咬 病徵與瘧疾相似
本港首宗43歲男子染巴貝氏蟲病

【本報訊】本港發現首宗與動物有關的巴貝氏蟲病,患者是一名四十三歲男子,他於去年曾在美國新澤西洲居住,其間曾被昆蟲咬過,於去年十一月中回港後發病,出現持續發燒等症狀,由於此病與瘧疾相似,醫院初期以為他感染瘧疾,後來才確診為巴貝氏蟲病,患者已康復出院。 記者:梁洵瑜

有微生物專家表示,巴貝氏蟲病十分罕見,但嚴重者可以出現溶血及破壞器官致死,主要在美國及歐洲出現過。巴貝氏蟲是一種寄生在麋鼠、白腳鼠、鹿、細小的哺乳類動物身上,若跳蚤如蜱在動物身上吸血,巴貝氏蟲就會透過血液進入蜱體內,而蜱吸人血時,人就可能因而感染,雖然貓狗也有可能帶有巴貝氏蟲,但過去人類個案主要與野生動物接觸而感染。

用抗生素未退燒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傳染病直擊》今期報告,一名四十三歲男子,於去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現發燒、作嘔及頭痛等病徵,私家醫生曾處方抗生素,但仍未見退燒。
他於十一月三十日進入伊利沙伯醫院,血液檢驗發現血內有一種類似瘧原蟲的寄生蟲,加上病徵相似,故以瘧疾方法治療;他於十二月八日出院,但院方最後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在血液中確定他感染了罕見的巴貝氏蟲病。

感染不能人傳人

衞生防護中心強調,病人於去年十一月中由美國返港,他曾在美國新澤西洲居住約六年,家中有飼養貓狗,更曾發現鼠類、鹿等動物出現在其後園,更記得曾經被昆蟲叮咬過,相信他是在當地感染,列為外地傳入個案,也是本港首宗個案。
巴貝氏蟲主要存在於麋鼠及白腳鼠等動物身上,但本港並無這兩種鼠科出現的紀錄,而人類感染後不能再傳人,但可以經由輸血傳播及母體傳給嬰兒。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解釋,本港未出現過這種寄生蟲病,患者感染後,巴貝氏蟲入血即可破壞紅血球,嚴重者可以破壞器官,甚至出現溶血情況致死。

免被蜱咬可預防

在美國的個案,死亡率約百分之五,但歐洲個案較多是切除脾臟的患者,死亡率逾四成。預防方法主要是避免被蜱咬叮,所以到郊外應該穿着長袖衣和長褲,以及使用驅蚊劑。

巴貝氏蟲可以進入血液的紅血球內,入侵人體器官。

人類感染巴貝氏蟲病,主要經由蜱作中介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