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戴安娜的肖像,從倫敦國家肖像畫廊移走了,因為人走茶涼,畫廊準備掛上新王妃康美拉的肖像。
國家肖像畫廊(NationalPortraitGallery)在特拉法加廣場,是歷史人物的容顏的一座大陵墓,也是在生的名人的虛榮殿。在國家肖像畫廊賺取一席位(Earnaplace),比起名字在周刊曝光困難一千倍,唯其如此,來這裏觀賞過一次,才會明白,在中國和香港,做一個所謂名人,實在是太容易太容易太容易了。
因為在國家肖像畫廊,你的肖像跟這些人的肖像平放在一起:邱吉爾、華盛頓、莎士比亞、拜倫。有許多名肖像在歷史教科書、畫報和雜錦朱古力的盒子蓋上見過,原作都存放在此:例如穿一件大白裙、腰束得像黃蜂腰一樣小的伊利沙白一世,還有叉腰大字形雄立的英王亨利八世,雖然最聞名的蒙娜麗莎在一海之隔的羅浮宮,每一幅肖像畫旁有畫中人的生平故事,還有畫家的身世,他何時畫這幅畫,為什麼要為畫中人造像,名相幻彩,都有雲繞煙繚的說不完的故事。
香港的小孩,在他們的教育中有沒有學習過怎樣賞讀一幅肖像?
一幅肖像,不是一張牆紙,也不是八卦周刊的中頁海報。肖像裏的人,要坐下來十多個鐘頭,讓畫師替他描畫,因此,肖像的每一個人當時都明白地知道,他的畫師在進行着一場紀錄。
為什麼要畫自己?因為名氣和功業,他不是服裝模特兒,這是他個人垂容遺世的立此存照。因此,每一幅畫中人,在坐着造像的時候,必然有一腔的榮耀和驕奢,這樣的心情,一定在他的眼神和坐姿中流露。
肖像裏的人物穿什麼衣服?他一定費過心思挑選。他的衣上有什麼飾物?肖像流露了他這段日子的心情。他的兩手怎樣擺放?是交叉橫胸,還是自然地交叠?叠着的手,是右手在上,還是左手在上?他的臉是正看畫師還是三分側睨?這是一幅半身像,還是立像?畫有沒有背景?如果有,而且是宮庭裏的一個書房,那茶几上放的是什麼花?窗帘布是什麼質地?牆上掛着什麼畫?左下角為什麼有一隻奔跑着的小狗?
一幅肖像是歷史、美術、心理學、民俗學的一部通識小辭典,裏面的每個細節都在說故事。欣賞一幅肖像,是一位觀眾在重新建構畫中人、畫師,以及他自己的一段三角關係,而這段立體的三角關係,是互動的,神奇的是其中兩方多半已經作古。只有觀眾這一方還活着,在時間的迷霧中,他凝視着畫像,讓血液和精神浸潤在一場超現實的對話裏,觀賞一幅優秀的肖像,會令我們聰慧,時而令我們開悟,時而令人狂喜,或會默然而熱淚盈眶。
這是唱K、看日本漫畫和周星馳電影的一代不可能明白的。學懂看一幅肖像,就學會了看這個世界,參透許多崇高或愚昧的玄機,可惜這樣的學問,在一個追求色相的物質社會,沒有幾個教師懂得教,教育充滿了浮誇的口號,但一幅肖像裏有什麼,沒有幾個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