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監管上的「深層次問題」權力鬥爭

三十會:監管上的「深層次問題」權力鬥爭

瞬間便踏進06年了,2005年的股票市場表現雖說不上突出,但總體算下來也有少許回復,加上交易暢旺,股民應不會有太大抱怨。
從事這行業十多年,一個不變規律是:市場暢旺可以遮蓋很多監管上的問題,但一旦市場轉吹淡風,問題便會馬上浮現。溫故知新,經過自2003年中至今兩年半的牛市,亦是時候回顧一些仍未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讓讀者思考思考:
1.2002年證監與交易所為了提高上市公司質素,提出除牌機制,不幸引發「仙股事件」,一大群專炒仙股的「專業投資者」高調抗議,除牌機制從此束之高閣,不了了之。
2.2002年政府接受專家報告的建議,將上市審批權「歸還」證監會(用歸還是因為法律是給予證監這個權力,而證監將這權力授予交易所而已),但李主席於最後關頭「暗渡陳倉」直搗「董太帥」,建議結果亦是束之高閣,不了了之。
3.2003年證監會因應民企不斷出事,提出加強監管保薦人及其他中介機構。會計師公會首先發難,其後歐美大行亦聯署反對,結果是對現行規例小修小補,監管其他中介及小股東追溯權等,更是不了了之。
4.2004年證監會建議給予上市條例法律地位,並廣開諮詢之門,結果反而是成了證監會與交易所的內部權力鬥爭,諮詢結果未有公開,結果當然亦是不了了之。
上述只是筆者所能記憶的一些大事,還有更多更多「不了了之」的事情,相信數年後遇上淡市,這些問題又會被舊事重提,但結果當然會是……。可悲的是,每每一些為提高市場水平的建議,最終都會淪為小圈子權力鬥爭的工具,而少數既得利益者則永遠受到照顧。到底這些監管者的權力由誰來監管呢?
古文
投資銀行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