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港大的「重新思考香港人口」會議沒有學分,但是高朋滿座,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沒有高官沒有傳媒並不減其光采。我常想,這麼多人天天嚷着缺乏「政策研究」,但重要如這個從歷史從地理從經濟、法律及社會人類不同角度砌成的一幅具震撼性的圖畫,卻是完全免費供應給社會大眾,包括從政的人,讓他們消化了應用於數不清的政策範疇,唯一可惜的是最有資格應用這些研究所得的人──特區政府官員,卻是最缺乏興趣尋求改革方法的一方。
科大衞從歷史實例告訴我們,香港過去的繁榮,是由於香港的政府與人民利用時機,向宗主國爭取香港的利益和自主,但在對香港利益有基本性的重要的入境政策上,現時香港政府卻完全沒有這樣做。王于漸、王家富從經濟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全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全世界的大都會都以吸引全國的精英入局、退休的人口外遷的自然人口流通,保持人力資源的優勢,獨有香港因為它的移民政策,背道而馳:退休人士不會外遷,而大量入境的是經濟貢獻低的「妻子與小孩」;蕭鳳霞告訴人,近鏡看清楚一點,移民一直是不同時代的生力軍,而「新移民」若能作政策上的改動,加以培養,就是加強與內地作經濟上互動的人才;陳文敏告訴你從法例上看,香港頭一百五十年都沒有入境政策,近代的入境政策其實只有入境管制,《吳嘉玲》案後的鐵腕政策,造成了立竿見影的即時惡果。他們沒有告訴你應訂立什麼政策,這個部份正是屬於政府、議員、社會各界應回應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