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貓自殺案 - 李敏

抄襲貓自殺案 - 李敏

四天內有兩位老師自殺,一個月內三宗自殺頭條,除了老師還有名醫,這個冬天也許太冷,叫困擾的人少了對生命的熱切。社會發達,「自殺」這回事也有細分,原來自殺有很多種:一個人因私人問題自殺、協助的安樂死、畏罪自殺(之前殺了其他人)、自殺式炸彈、儀式自殺、集體自殺、小圈子約定自殺(包括殉情或最新的網友約定自殺)、被迫自殺和抄襲貓自殺(copycatsuicide)。
第二位墮樓自殺的老師在背景與自殺方法上都與第一位非常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看到傳媒的頭條新聞的同時得到自殺的暗示。
抄襲的自殺個案有幾種傳播途徑,因為某人自殺的消息會在如學校或社群的圈子中流傳,而如今傳媒的廣泛報道也很大機會悲劇重演,當然電影小說也很有殺傷力。研究人類學與動物學的美國專家LorenColeman,發表了兩本關於自殺的書《SuicideClusters》和《TheCopycatEffect》,而在後者作者分析今天的報紙頭條新聞如何影響明天的頭條。歌星名人引起的抄襲自殺是較為明顯的,但小說的影響力也不少,1774年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也引起了抄襲貓自殺潮,此書在某些地方被禁售,人們更稱為「維特效應」,也是文學史上紀錄的第一輪抄襲貓自殺,據說閱讀後有2000個讀者用男主角的方法自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