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英雄榜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英雄榜

中文大學 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

過去十年不斷鑽研血漿基因研究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率先利用孕婦血漿來分析胎兒基因技術,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獎後接受訪問,表示只要為懷孕七周以上的母親抽取五毫升血液,即可提早發現嬰兒是否患有一些與基因有關的毛病,如地中海貧血症等,突破以往要為母親進行羊膜穿刺術的風險。
盧煜明表示,近年已可透過胎兒基因的RNA分析,找出十五個標記去測試如妊娠毒血症等問題,最近又發現一種只能在胎兒基因內發現的「擬遺傳」標記。

城市大學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教授李述湯

李述湯教授以他在「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的研究獲獎,二○○二年他也曾憑着其納米物料科學應用研究成果奪得香港裘槎基金會的優秀科研者獎。
李述湯在城大任職十一年,他獲獎後表示,十分感謝同事給予的協助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他本身是城大超金剛石及先進蒲膜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轄下的有機納米光電子學實驗室創辦主任。三年多前,李述湯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Youmustknowhowtosell(你一定要懂得如何推銷),做研究都要講有冇用。我好佩服有啲人只集中解決某啲問題,解決咗但係冇用都冇所謂!」

理工大學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陳新滋

理大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陳新滋的研究項目「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製備及其在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應用」,是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交叉領域的研究,他在均相氫化不對稱合成反應歷程研究中發現了新的機理,得到國際廣泛引用。
在廣東台山出生的陳新滋自幼家境清貧,但努力讀書,終能闖出名堂。這位自然科學家不僅熱愛科學,也愛好歷史和文學。他說過,多看不同書籍,了解各作家所要表達的,再加以分析,可提升判斷力,對學習和工作皆有好處。

香港大學 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

港大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獲獎,此項目經香港研究資助局撥款支持。任詠華開創了世界級的研究,通過設計及合成手段,成功研發出一系列有趣新穎的可溶發光單和多金屬炔和硫屬配合物。
任詠華的發明受到國際同行關注,獲多份國際科學雜誌邀請撰文,並擔任《NewJournalofChemistry》等雜誌的編委。二○○一年,她以年僅三十八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去年任詠華榮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以表揚她在無機化學研究的貢獻,成為首位獲頒授此榮譽的華人學者。

中文大學 化學系教授余濟美

中大化學系教授余濟美的光催化有毒有機污染物技術,只要在可見光線照射下,就能有效地活化有毒有機污染物,解決以往要利用紫外光照射才可降解有毒污染物的困局,有關發明已獲六項專利,更可應用在魚缸水殺菌之用。
有毒有機污染物如二噁英、農藥及染料,毒性大、難降解,引起很大環境污染問題。以往一向依靠催化劑及紫外光降解污染物,但效果不好,更因陽光中只有百分之三至五紫外光,限制很大。余濟美經過九年研究,最大成就是發明可見光催化劑,只要少許光,催化劑就能降解污染物。

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教授李述湯

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陳新滋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

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余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