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年約有八萬對夫婦接受不育治療,其中約五千對或以上因為女方不能產生成熟卵子或受荷爾蒙刺激,而無法接受傳統體外受孕技術;本港去年引入新技術,在體外將卵泡培養為成熟卵子,受精後再移回母體,結果為三對夫婦帶來三個小生命,新技術更可應用於乳癌患者,幫助她們保持生育能力。 記者:張嘉雯
女性每次月經周期之際,卵巢內的卵泡會發展成熟為卵子,卵子被吸入輸卵管後,如與精子相遇,則有機會受精成為胚胎,再由輸卵管輸送到子宮內着床。但隨着年齡增加,生育機會大幅減少,加上女性輸卵管閉塞、男性精子數目稀少、女性或男性體內對精子產生抗體、及子宮內膜異位等,令不少夫婦不育。
在傳統體外受孕過程中,女性需要接受荷爾蒙藥物注射以取得更多成熟卵子,藥物有時會過度刺激卵巢,令體內黃體變大,血管增生,卵巢因而脹大,令蛋白質及水份流到腹腔間,造成肺積水及呼吸困難,對多囊卵巢症患者尤為危險。
保癌症患者生育力
養和醫院去年開始與加拿McGillUniversity輔助生育中心的婦產科專家合作,引入新技術,「廣納」數目較多、尚未成熟的卵泡,在沒有荷爾蒙藥物刺激下,抽取多個未成熟的卵泡,將卵泡放入培養液中成長,然後與精子結合,再篩選健康胚胎放回母體。
結果十一對接受手術的夫婦中,五名女性成功受孕,當中三人已誕下嬰兒,另一人懷胎四個月,餘下一人懷有雙胞胎,但在二十四周時夭折。
養和醫院輔助生育門診部梁家康醫生稱,新技術適用於對激素反應過強或卵巢反應差者,某些癌症如乳癌,病情會受荷爾蒙影響,新技術亦可幫上忙,「𠵱家癌症年輕化,佢哋患病嘅時候可能正殖生育年齡,我哋可以取出佢嘅卵泡,保存佢哋生殖能力。」
由於新技術不需使用刺激卵巢的藥物,可以節省時間及約萬元的藥物,療程需費三萬多元,估計可令五千多對夫婦受惠,但年紀較大、卵泡數量低的女性並不適用。
本身非常喜歡小朋友的陳太,在二十八歲時結婚,曾接受婚前檢查,結果沒有發現問題,至三十一歲時因仍未懷孕,開始接受治療,證實是多囊卵巢症患者,曾嘗試多種宮腔內人工受精方法都不成功,其後使用傳統體外受孕及胚胎移植,每日到診所打針,結果出現卵巢發大、腹部脹痛等併發症,最後採用新療法,結果七個多月前誕下首名女嬰,「之前試過好多生BB嘅手術都唔成功,呢個方法唔使成日打針咁嘥時間,又唔會咁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