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幫的最後一人——姚文元,最近也去世了。內地傳媒界有人說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哀」。這說法不僅侮辱了「知識分子」這個詞,甚至也侮辱了「悲哀」這個詞。
甚麼是「知識分子」?西方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al)不僅僅是指有知識的人,而且是指有智慧的人、理智的人。光有知識不能稱知識分子。只有在權勢威脅之下,在群情洶湧的大潮流面前,能憑自己的知識、智慧來指出時弊的人,才能稱做知識分子。姚文元是知識分子嗎?中國有幾個知識分子呢?姚文元的下場,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哀」,而是中國沒有知識分子的悲哀。
四人幫中,姚文元是唯一靠寫文章起家而攀上最高層政治權位的一人。然而,與其說他會寫文章,不如說他善觀風向,按照毛澤東的意圖去「打棍子」。他批判胡風的文章《分清是非,劃清界限》,他掀開文革序幕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他橫掃學識與才情都遠在他之上的吳唅、鄧拓、廖沫沙的《評「三家村」》,發表時筆者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是甚麼好文章,而只是從中領會到這是來自政治權力最高層的意向。他甚至不是敲詐勒索的「文痞」,而只是為掌權者所用的文棍。他的下場是迎合權貴的會寫幾筆文章的文棍的下場,與知識分子搭不上干係。當然,在「土包子治國」的中共政權之下,他還算胸中有幾點墨水。
中國讀書人,在先秦時代還是有幾分骨氣的。孔子主張「德不孤,必有鄰」,「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孟子主張「見大人則渺之,無視其巍巍然」,又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然而,在長期科舉制度影響下,中國讀書人已變成崇拜權勢,有奶便是娘,早已把「以天下為己任」的基本觀念丟掉了。即使在海外的中國讀書人,一些學者、作家、寫評論者,也大部份依附權勢,拜倒在政治權力之下,按權力者的需要做文章,既缺乏獨立思維,也缺乏批判精神。
至於中國大陸,很長時期實行的是「官本位」,讀書人不僅謀個人出路要依仗權勢,而且連吃飯、穿衣、住房、交通也全由黨控制。除非一個人可以不吃飯也能活着,否則你的筆桿就硬不起來。連串的運動鬥爭,挑撥知識界的人互鬥,把讀書人的人格磨滅至盡。中國讀書人本來最缺乏的是人格,中共政權之下,使讀書人的人格受盡凌辱踐踏,使他們更沒有人格。
姚文元是向掌權者出賣靈魂的讀書人。但當他享受權力慾之時,不是有許多也巴望着出賣的知識人,欽羨妒忌而自歎他們的靈魂沒有買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