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濟學:亞洲當代藝術品好炒

生活經濟學:亞洲當代藝術品好炒

以往,國際性的拍賣會,都以貴價鐘表珠寶及書畫等藝術品為主,但上月的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中,卻首次將華人、日本及韓國的當代藝術品歸為一類,當中更有部份作品,是以超出估價10倍的高價賣出,令不少專家及投資者刮目相看,視之為升值潛力極高的「明日之星」。

由於亞洲作品向來被認為是抄襲西方藝術而來,價格也因此落後一大截,同級數的當代作品,西方的價值可達70至80萬美元,亞洲的一般只有10萬美元或以下。佳士得現代及當代亞洲畫作董事、20世紀中國藝術部門主管張丁元表示:「不少被評為抄襲的作品,其實純屬誤解,只是未能充份理解亞洲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意念而已。」

憑喜好揀作品

張丁元指出,曾經有中國當代藝術品,在98年叫價8000美元但賣不去,到01年,卻以50萬美元成功賣出,主要是市場的接受度增加所致。其實現時亞洲當代藝術品,相對於其他作品,價格仍處於低位,而好的作品,預計每年的升值潛力介乎10%至20%,對投資者而言,現時絕對是購入此類藝術品,執平貨的好時機。
他指出,想揀好貨,投資者可先按自己的喜好去挑選作品,再看作品是否具備代表性及獨特性,兼且要多聽各方的意見,這樣揀到好作品的機會較大。「若對藝術品的認識不深,則最好到拍賣會尋寶,因為類同的作品多,選擇及比較也會較容易。」
另外,雖則大部份買家都是揀作品不揀作者,但部份受歡迎的藝術家,對投資者而言,也是個不錯的指標。張丁元說,當代藝術品的展示面甚多,當中以崔素榮、金德龍及蔡國強等的作品表達方式較多人喜愛,認受度較高,升值潛力也相對較大。

10年市場成熟

據悉,暫時只有香港的拍賣會才有當代亞洲藝術這類別,主要是因為作品拍賣價普遍較低,在香港拍賣,可省卻運費,減低成本。張丁元估計,亞洲當代藝術市場要待10年才可成熟;待得紐約拍賣會開辦此拍賣類別時,相信這類作品已升值起碼1至2倍了。
記者:丹琍

張丁元表示,亞洲當代藝術市場,要待10年才可成熟,故此現時入市,尚有很大升值潛力。
程志遠攝

劉小東的《隔離者》,估價15至20萬,最終以144萬元成交。

嚴培明的油畫作品《三聯屏自畫像》,成交價236萬,也是超出估價10倍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