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許多城市,城中另有一座舊城,名叫「馬甸娜」(Medina),有高高的城牆和城門,跟舊北京完全一樣。
想感受舊北京風貌,非常諷刺地,要去摩洛哥。除了沒有崇文、宣武、朝陽、正陽等一大堆城門名,摩洛哥馬拉卡殊的舊城跟舊北京幾乎完全一樣。城裏的鐵匠、香料店、皮貨商,許多還是十幾代的老字號,雖然也沒有榮寶齋、東來順、琉璃廠,但老城老街坊的一片活潑的生機,一看就知道是五百年累積下來的沉漬。
伊斯蘭民族很反美。人家口頭反美,在行動上也反,令人欣賞,不會把城牆拆掉,蓋幾十層高的美式酒店和商業大廈,舊城裏沒有一家麥當勞和星巴克。歐洲遊客瘋狂的湧來,慣壞了本地人。來這裏所謂購物,當然也沒有LV和周大福珠寶,買銅雕、彩瓷、皮革,有許多意大利的年輕人,他們放着自家的Prada不買,偏偏喜歡來這裏買駱駝皮的土製手袋,這種反常的行為,對於一個「自由行」遊客,打死他也不會相信。
由於旅遊殖民主義帶來無限財富,當地土人坑遊客十分的扣狠,向他們購物,對半的劈價:「你是日本人?」他會問。「不,我是華人。」你要堅定地答。「你來自中國?中國好,毛澤東!」他伸出大拇指,找到了下台階:「就你說的這個價錢吧,因為你是朋友。」伸出蒲扇般的大手,立時成交。中國的名號,以及毛澤東這副破招牌,只有在中國曾經無私地援助過的這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於購物議價,是唯一的利益保障。
舊城更加像香港的九龍城寨,千百年的黏土樓房,當然沒有什麼「城市規劃」,幽街窄巷,拐七轉八的就像走進了天方夜譚的迷宮。摩洛哥人用竹子搭成一道天篷,蓋在街巷兩旁的泥牆之間,竹竿子的夾縫中看得見蔚藍的天空,透進金黃的陽光,在光影之間,一個伊斯蘭婦女披着深紅色的長袍,黑紗罩面,坐在胡同裏的宅門邊,世間竟有如此神奇的色彩配搭,造物天工,真樸而恒久。
所謂文化,不就是這回事嗎?不必空叫口號,摩洛哥也沒有十幾個什麼「文化創意諮詢委員會」,廣邀「精英」坐進去,在冷氣開放的四十八樓辦公室裏噴口水。伊斯蘭人反美,但同時也信奉可蘭經,他們還有道德信仰,在路邊買一隻烤餅,裏頭沒有滲進老鼠藥,買一瓶蒸餾水,放心喝吧,不會是用來洗過腳再炮製成的。
在舊城住了幾天,街道地理都熟悉了,卻又歸期近了。人生總是這般無奈,有許多事情的底蘊,當你明白了,仍是一個兒童的時候,不會明白,也不屑探究竟,原來也不復年少,生命的日子所剩無多。在阿拉伯的舊城,倒寧願就這般永遠迷失了,從此再也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