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委託進行的研究顯示,本港的法治仍處於高水平。若以一百分為滿分,去年的「法治分類指數」評分達七十五分(見表)。但有負責評分的評審員認為,香港法治正走下坡,例子包括:領匯訴訟中政府申請縮短上訴期限、多次人大釋法等;也有評審員憂慮當中央政府施壓時,特區政府未必能在有強烈政治意味的議題上堅持法治。
大狀法官擔任評審
社聯去年邀請港大法律學院副院長戴耀庭負責制訂法治分類指數,並以隨機方式邀請法官、大律師、事務律師、律政司官員,以及立法會議員共十九人擔任評審團,就七個與法治有關的範疇進行評分。
結果顯示,評審員最滿意「法律程序公平」,得八十分,其次是「現有法律符合健全法律基本要求」及「執法公平」,最低評分則是「防止政府任意行使權力的規則存在」,僅得約七十分。
戴耀庭指出,雖然評審團成員對本港法治有高度評價,但成員列舉不少例子表示憂慮法治水平會進一步下降。包括領匯訴訟中政府申請縮短上訴期限及人大釋法;部份則指本港的訴訟費昂貴、法官及律師質素下降、司法部門案件繁多引致延誤,也有成員質疑政府偏袒某些本地大企業。
市民法律認識不足
此外,研究同時亦訪問了一千名市民,近半人不清楚或不知道假如被拘捕,如何得到法律服務;四成不懂得如何透過法律程序追討欠薪,顯示市民對法律制度認識不足,不懂得保障自己權益。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建議港府需採取行動增進司法公義,包括降低律師費、擴充法律服務等,並需加強宣傳,讓公眾明白法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