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窩輪發行及相關問題爭拗衍生出來的市場諮詢將於本月底結束,證監會暫時收到4份意見書,先不談其他,單看意見書的數目,應會感到奇怪,這個爭拗熱烈的題目,曾有不少學者、投資者及專業團體發表過許多意見,但回應諮詢文件至今只得4份意見書,當中必然有值得深思的問題。從監管機構在事件上的態度變化,筆者對這個「反應冷淡」的現象並不感意外。
打從「輪災」引致「股災」,惹來群情洶湧,結果是監管者的「雷聲大」的檢討窩輪市場之聲,但最終拋出來的諮詢文件是「雨點小」的檢討內容,對於欲維護公正、公開及公平市場的投資者、學者及專業人士而言,顯然甚為失望,且有一股「假諮詢」的壓迫感,這樣一份諮詢文件,有回應的必要嗎?
證監會強調確實在市場看到一些可能涉及造市及違規的活動,並已在調查中,採取有關行動是監管機構履行其正常職責,與現時爭拗的課題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投資者質疑的是,無限量發行機制製造不公平市場,利益向發行商傾斜,諮詢文件並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證監會與港交所(388)一直強調「教育投資者」最為重要,所以,未來會加強對投資者教育,筆者「既同意,也不同意」。
作為監管者,教育投資者並非其首要工作,但亦是其份內之職責,這種職責任何時間均須履行,窩輪市場出了岔子,若說是投資者教育不足,則監管者實已失職,那麼失職之處在哪?如何改善?監管者並沒有交代。
監管當局應對症下藥
事實上,所謂「投資者教育」,往往亦是藉口而已。監管者認為要教投資者些甚麼?如何教?如何衡量成效?以往、現時及將來將會欠奉,因為從來就沒有仔細想,而只懂得把「投資者教育」這個美好的名稱掛在口邊。
告訴投資者炒窩輪風險高嗎?不用,他們都知道了。教育他們如何分析溢價、槓桿、對沖比率嗎?這樣就能令他們有效管理風險嗎?事實上,這些教育一方面知易行難,另一方面則是「文不對題」。窩輪投資者現時面對的是制度不公平及不公正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利益,就算他們擁有如何豐富的窩輪知識也不會有幫助,難道要教育他們要接受這個「不公平、不公正」的市場制度?不正面面對問題,不對症下藥,問題只會愈弄愈大。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