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住了三十年;在澳門,前後生活了快十五年。港報訪問近年到澳門幹活的港人,問印象,照例回答:「澳門人,較有人情味。」聽起來,好像香港人,沒有人情味;起碼,沒有澳門人那麼有人情味。我不這樣看。我只是覺得不同,人情味不同。這種「不同」,原因好多,最主要的,是距離。
香港人,由甲地到乙地,不管是上學,上班,赴約,辦事……出門前,總得有個「預算」,「預算」轉多少趟車,「預算」搭多少種交通公具,「預算」需要多少時間;這種「預算」,一般不夠「鬆動」,分明要乘輕鐵轉巴士再搭地鐵然後轉小巴,沒兩小時到不了目的地,可臨行,發覺只得一個鐘頭,焦躁,惶急,紅綠燈前,老闆的猙獰相浮現,途中,你遇上熟朋友,當然不會停下來寒暄,擲下一句:「得閒飲茶!」就繼續衝燈,衝門,衝馬路。每一天,我們為這種「預算」疲於奔命,怎麼還有餘暇在花前月下散發人情味?
在澳門,沒有「轉車」這回事;私竇與官衙,生養與死葬,在同一個小區,在同一幢大廈;近,十五分鐘腳程必達;遠,十五分鐘車程準到;公事私事,房事喪事,轉眼辦完,人人有閒情跟你打牙骹,有雅興領你去吃雲吞麵。你喜歡這種「近距離」衍生的人情味?澳門歡迎你。香港的人情味,不在表面;八九年那場「風波」,一百五十萬人上街聲援學子,是我們的人情味;五十萬人遊行,趕老懵董下台,同心,而且嫉惡,是我們的人情味;消防員,甚至休班消防員,總是為了救人而犧牲,是我們的人情味;警隊,一直沒有教我們失望,總是盡忠職守,讓香港成為一個治安良好的社會,克制,能吃苦,是我們的人情味;沙士來了,醫護人員的無私和勇敢,前仆後繼,更是我們的人情味。
香港人,讓外人有好多不好的印象,譬如,浮誇,急進,功利……但同時,我們也高效率和守規矩;香港人愛享受,但有品格的中產階級,不享受特權;面對大是大非,香港人,從來不含糊,從來黑白分明,據理力爭;暗鬥,看起來較有人情味,但明爭,才是君子;我們的人情味,很低調,很內斂,也很可貴;別妄自菲薄,香港人,有太多好品質,值得發揚;我們只是太匆忙,也太不幸,一場董瘟,就夠我們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