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冬至起九,網上的動物救助組織突然活躍了起來。究其緣由,除了天氣,早些天爆出的復旦大學研究生剪刀手事件,也讓他們有些臉上掛不住。這位有着心理疾患的同學,正是通過動物救助網,領到七八隻貓咪回家,結果是,經他辣手摧花,貓貓們非死即傷。內幕曝光,舉市震驚,校方最終以學生患心理疾患、需要休學治療平息此事,但同情弱者的心理使得許多市民走上街頭,為流浪貓投放食品。
大學生投放貓糧被偷
通常,婆婆們的做法是送家裏吃剩的東西,充其量,到菜場買幾條小魚,權做貓咪的午餐,但最近有消息說,大學生們也組織起來,為這些貓咪服務,想以此來贖復旦剪刀手的罪過。當然,這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是沒買菜的習慣,他們獻愛心的方式,是到超市買貓糧定點投放,但結果發現,這些昂貴的食品居然被家裏養貓的居民們偷走了。於是,報上引發了一場事關流浪貓能否富貴化的爭論。
其實,人們愛動物,是很難自圓其說的。有人曾把動物分成野生與家養的,認為前者應當保護而後者可以供人享用。但鯨是前者,卻屢遭捕殺,動物園籠養的獅虎,倒也未見薄命。但凡是稀少而美麗的動物,人類總喜歡用強硬的姿態加以保護;稀少而醜陋的,倒也總有法規出台至少保住其性命。貓咪算是第三類,數量大而美麗,比起數量更大卻醜陋無比的老鼠,自然要幸運許多,冬天裏被救助,也當在情理之中。
勿破壞動物生存狀態
然任何事情總有它另外的一面。流浪貓既然是野生的,就應當具備捕食的本領,既然家貓們已經養尊處優不再抓鼠,倘若野貓再喪失這種本能,那老鼠豈不氾濫成災?所以,很同意《共同開發南極條約》的一條規定,那就是,任何考察者不能人為破壞南極大陸現有的動物生存狀態,其中包括對動物任何形式的救助,這一切看似有些殘酷,卻是對自然的真正尊重。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