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熱門的窩輪選擇,不少人可能會聯想到恒指及藍籌股窩輪。但近這數星期,情況有點改變,中資股相關窩輪成交相當活躍,其成交比重也曾遠遠超過藍籌窩輪之比重。
中資股近期走勢凌厲,難怪引來投資者對相關窩輪之垂青。不過,隨着正股價格的不斷上升,不少中資股窩輪也變得比較價內。以交通銀行(3328)為例,市場上約有33隻認購證,30隻已屬於價內證;建設銀行(939)有30隻認購證,21隻屬於價內證;而國壽(2628)的56隻認購證當中,則有48隻屬於價內證。
面對正股的大幅上升,市場上本是比較貼價的窩輪自然也會變得價內。這時候發行商大多會建議投資者換馬至貼價證或價外證,既保持槓桿效應,又可以鎖定早前所得的回報。
但很多時候,投資者並不明白換馬的原因,他們大多會認為:
1.既有利潤,何不繼續持有,作出換馬,豈不涉及多一重交易費用?
2.貼價證及價外證溢價普遍較高,成本豈不是上升嗎?
正如我們剛才所說,換馬的原因,是為了保持所得槓桿及保障利潤,窩輪已有一定利潤,加上交易費用之考慮,那當然可選擇繼續持有,但投資者必須理解以下4點:1.相關窩輪的升幅會隨實際槓桿的減少而收窄;2.窩輪會受時間值影響(價內證受時間值之影響雖然不太嚴重,但投資者仍需留意這一因素);3.相關資產經過一輪升幅後可能出現整固,早前所得的回報可能受到影響;4.損失其他投資的機會。繼續持有比較價內之窩輪,可能會涉及機會成本,因投資者本可利用一半的資金繼續參與正股或是其他股隻之升幅。
至於貼價證及價外證之溢價較價內證為高,這是正常之現象,因這涉及時間值的因素在內,但這也並不一定代表成本會上升。首先,溢價是指投資者這一刻買入窩輪並考慮持至到期,正股要於到期時較現水平多升某一百分比,投資者才可做到打和。把窩輪持至到期,溢價高某程度也代表成本上升,但投資者投資窩輪多以短線買賣為主,因此,溢價的數據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投資者反而應多參考實際槓桿數據,以評估窩輪之潛在升跌。
孫明哲 德銀投資產品部副總裁
撰寫人為德銀認股證之代表,本身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撰寫人並無持有文章提及之證券,而德銀是德銀認股證之流通量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