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長者為何被迫學㩒機提款

財經評論:長者為何被迫學㩒機提款

金管局總裁任?剛在他的《觀點》專欄中警告,香港銀行面對競爭壓力,今年進行成本與效益分析,?必進一步縮減分行網絡。這?後果,其實是由他一手造成,?且也暴露了胡亂干預市場的惡果。
未撤銷利率協議前,消委會不斷攻擊銀行公會?定的利率協議,指劃一利率水平,對存戶不公平。終於,金融管理局在2001年全面撤消利率協議,表面看,似乎對消費者有利,因為各家銀行可自行釐定存貸的利率水平,在競爭之下,銀行會竭盡?能,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存戶,這樣一?,消費者便可從中得益,多收一點利息。
看深一層,利率其實是資金的價格。在施行利率協議時,存戶的價格收益確實受到削弱。但香港銀行在同業競爭下,也推行不少對消費者有利的「非價格」競爭好處,包括分行網絡多(一度有銀行多過米舖的戲謔),方便消費者提存、若干服務免費、高質素的查詢服務、員工笑臉迎人,免費代填表格……這些「非價格」的競爭要素,當然也不是「免費午餐」,因為「非價格」的競爭服務,往往是銀行從利率「價格」豐厚收入中,?作出的補貼。

小額存戶得不償失

一旦取消了利率協議,由於存貸價格差?形成的利潤減少,銀行在「利潤極大化」的驅動下──基於利率的價格不能?低,反須維持存款高息,去吸引存戶,在這種約束下,惟有大幅節省「非價格」的經營成本,包括關閉賠本的分行、減少無厚利可圖的服務、縮減小額存戶櫃台,致出現排長龍、大額存戶有優先插隊提存的特權、巧立名目收取服務附加費、用自動櫃員機取代分行及人手,結果長者都要被迫學曉在街外「㩒機」提款,增加丟失及遇劫的風險。可以說,取消利率協議,小額存戶從利率?得的價格收益,能否高於從「非價格」競爭服務?失,答案其實很清楚。
政客大聲疾呼,要設立最低工資制,以保障老弱工人。但確立最低工資制後,偏偏這些最需要人協助的「老弱殘兵」,很快便被逐出?工市場,失去了賺取微薄收入的機會;取消利率協議,原意是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讓小額存戶能夠多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息收益。只可惜,實施後,偏偏最少存款的人(很多是再無收入的長者)得不償失,且受損最大,暴露出干預市場的反效果。
如今銀行減少分行數目,還有統計數字可供觀察和比較;但排隊引致消費者的時間機會成本損失,造成社會?損,卻難以直接量度。如今種種「非價格」的競爭服務,因銀行節省成本?日趨惡化,未知消委會和金管局有何感想?很明顯,對於政客高唱入雲,要引入競爭法的干預聲音,我們實有需要加強警惕,仔?分析立法的利弊,制止他們再好心做壞事。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