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續十二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消息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不管從統計數據或實際經驗來看,香港的確比其他經濟體系包括新加坡、愛爾蘭、美國等更少限制、更能讓各項經濟因素自由流動、更能保障公平競爭。然而香港長期佔據最自由經濟體系的寶座主要是在食「老本」、主要是因為回歸前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打下了穩固的基礎,跟特區政府的施政、跟特區政府的甚麼「市場主導、政府促進」原則沒有甚麼關係。
應該看到,讓香港名列自由經濟榜首的多項重要因素包括沒有貿易障礙的自由港、簡單的商業規管制度、資金自由流動、低稅制、良好的法治制度、保障知識產權、富彈性的勞動力市場等都是在九七年回歸前已具備的因素或是已運作暢順的制度,特區政府不過繼承了這些優勢、這些好處,它有甚麼理由邀功、有甚麼理由因此而自吹自擂呢?
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雖然繼續名列自由經濟體系的榜首,但某些方面的表現卻在惡化,特別是政府的表現包括政府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包括公營部門體積不斷膨脹、包括稅率不減反加等。這些轉變在過去幾年令香港的榜首位置備受威脅,要不是香港在其他方面的優勢比較顯著,其他經濟體系如新加坡或許已取代香港的位置。到最近一年,由於整體經濟明顯好轉,令公營部門體積稍為下降、令政府財政狀況改善,才總算穩住了香港的優勢。換言之,特區政府不但沒有促進經濟自由度,反而曾因為犯下大量的失誤、曾因為推動大量錯誤的政策而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及優勢。從這樣的表現來看,特區政府有甚麼功勞呢?有甚麼可以自吹自擂呢?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區政府正在積極研究推出一些可能進一步削弱香港優勢、威脅香港經濟自由度的政策及稅務措施,特別是開徵銷售稅這項政策。
誰都知道,開徵銷售稅將會為零售業、為中小企業、為小商店店主、為一般消費者帶來各種繁瑣的手續、帶來各種不便及困擾,這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已是一種損害;更重要的是開徵銷售稅將會改變政府及立法會的理財理念,令特區政府向大政府的方向邁進。要知道銷售稅對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方便、非常穩定、非常容易帶來巨額收入的稅項,只要增加百分之一的銷售稅,就可以令庫房多進帳數十億元,而每位市民、每位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根本不易察覺這百分之一稅率的轉變,更不會有強烈的抗議行動。也就是說,官員、官僚及政客可以輕易透過增加銷售稅擴展政府服務、增加新服務以及為過份擴張的政府服務「埋單」;也就是說,官員、官僚及政客再也不需要因為經濟不景而緊縮政府開支;也就是說,官員、官僚及政客將失去控制政府開支的動力及決心。這樣下來,特區政府只會落入「增加稅收、增加開支」的惡性循環中,公營部門的體積將會不斷膨脹,甚至可能比九十年代末的情況更嚴重、更不可收拾。像這樣的稅務措施,不是將會斷送香港作為最自由經濟體系的位置、不是將會斷送香港的經濟優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