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差不多一千元(人民幣.下同)就可以在深圳請到一名製衣工人,但現在要一千四百元。」在財爺唐英年家族的半島針織廠,任董事總經理的林大輝說,深圳這幾年工資增長尤其快。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華如興,以及德國紐倫堡調查研究中心預期,中國勞工的廉價優勢,最快三年,最遲八年後,就會消失。
華如興認為,受越南和印度等地勞工比中國更低廉的衝擊下,在五至八年後中國會失掉競爭力。德國的研究就更悲觀,認為競爭力最多維持多三至五年。工業總會名譽會長梁君彥早前稱,約二十名港商因成本上漲,已遷往較遠,但成本較低的江西開廠,相信搬廠的公司會愈來愈多。
經濟過熱帶動工資上升
中國多名學者均稱,中國工資正逐步上升。華如興認為,農民收入上升及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帶動工資急速提升。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包明華就稱,中國經濟過熱,令成本相應增加。有專家解釋,中國經濟每年保持約百分之八的高增長,工資上漲是必然。跨國公司如摩托羅拉,中層管理人員由六年前五千元月薪,漲至現在約八千元。
不過,據日本通商白皮書發表數據,亞洲地區平均勞工成本佔商品百分之四,中國佔百分之三點五,說明中國勞工成本仍處較低水平,低過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家。
內地勞工成本佔商品3.5%
在內地請有過萬工人的林大輝對記者說,中國勞工價格優勢的確在縮減,如果以深圳、上海等發達城市去比較,工資早已趕上四小龍;但廣西、湖南等地人工依然很低,相信就算中國工資最終不及其他國家低廉,外資仍然不會撤出中國,只會改為多元化發展,例如同步在低成本的越南開廠。
包明華亦認為,中國會透過宏觀調控,減慢經濟過熱情況,相信起碼十年內勞工成本優勢會維持;而且廉價勞工吸引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多高新技術產業吸引外資,亦非因勞工便宜,因此勞工成本上漲對中國吸引外資影響不大。
新華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