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看世界:金價升浪仍有餘未盡

美林看世界:金價升浪仍有餘未盡

金價在1999年跌至每盎斯253美元的20年低位後,至今已上升兩倍至每盎斯逾500美元,更創下18年高位,令人驚歎金價的上升動力及持續高企的能耐。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GoldCouncil)公布的數據,在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個月,全球黃金投資市場的需求上升了56%,連續7季上升,並自2003年起持續高於供應量。正面動力源自紐約及倫敦證券交易所指數基金買賣與黃金關連產品,令流動性變得更加方便,交投量倍增。

需求尚未飽和

近日俄羅斯央行表示,可能會把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由5%倍增至10%,亦即需要買入500多噸金條,等於俄羅斯過去3年的黃金產量,消息觸發金價上揚。雖然根據規管央行銷售黃金的國際協議,央行每年可向同業出售500噸黃金,但俄羅斯央行已由市場賣家轉成買家。事實上,該行並非唯一打算增持黃金儲備的央行,南非央行上周亦表示有意由沽售改為買入。
金飾需求增長強勁,尤其是在經濟擴張迅速的新興市場如印度和中國更為顯著,而波斯灣國家因國民可支配收入急速上升,對首飾亦需求大增。與此同時,黃金現時的實際用途要比過去廣泛得多,例如用於具有醫學用途的心臟起搏器、流動電話、愛滋病測試、及新科技如催化轉換器和納米技術等,亦須用上黃金,可見黃金的需求尚未飽和。
因此,當中央銀行不再沽售黃金時,市場供應自然變得緊絀(政府儲備包括31000噸黃金)。多個世紀以來,黃金的實際價值異常穩定,成為通脹對沖工具和經濟低迷時期的資金避難所。長線而言,貨幣的實際價值無論出現甚麼變化,黃金的購買力都大致維持不變。近年金價上揚,部份原因可歸究於美元的結構性貶值。
即使美元去年回升,金價仍然走高。金價與美元呈現「脫鈎」現象,顯示黃金對各種貨幣在不斷升值,亦意味着通脹已成為全球性問題,以及投資者對黃金的看法有所改變。

通脹備受關注

倘若投資者真的視黃金為主流投資,不再視之為一種貨幣及通脹的對沖工具,金價升勢便可能會更凌厲。
其實搖搖板另一端——供應,亦存有其他問題,南非、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傳統黃金生產國的產量已經飽和。有分析更表示,南非今年的黃金產量共300噸,是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鋼鐵、燃料和勞工成本上漲,導致營運成本增加,加上蘭特滙價轉強,造成南非黃金產量在過去5年下跌30%,對供應構成壓力。
總括而言,全球黃金供應量下跌了5%,而需求在過去兩年卻一直高於供應,加上全球經濟倒退風險又高,因此很多分析員都認為,基本因素良好的金價將有很大上升空間,估計金價於2010年之前可升至725美元。
雖然以美元為單位的金價已創下17年新高,但黃金需求維持強勁──金飾需求在2005年首季按年上升了19%;其間零售投資需求亦上升了21%;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則每年吸納接近一成的黃金產量。相反,黃金的供應是有限的──去年黃金產量下跌了4%,是自40年代以來最大的跌幅;央行出售的黃金數量減少近兩成;金礦公司的勘探預算經長年收縮後,目前已較1998年減少了76%。
美林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