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輝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學生
近日有報道指,滙豐銀行正在研究一周五天上班制。消息傳開後,竟惹來工會及部份立法會議員亢奮,表示政府應牽頭推行最高工時制,以起帶頭作用。其中,立法會議員李鳳英表示,此舉有助社會創造更多職位空缺。
或被迫減薪保飯碗
回歸八年,經濟插水,香港經濟無法轉型,要依靠中央CEPA及自由行輸血。當中,零售服務業大受其惠,吸引大批自由行旅客於假期時來港消費。倘若香港於此時跟隨祖國的步伐,限制工時,自由行人士抵港後,眼見主要消費點如金舖、化妝品店等皆已關門大吉,一心來港「豪洗」的內地暴發戶,只拍拍照、觀賞升旗禮後便意興闌珊地離去。如此局面,又怎能振興香港經濟、創造更多職位空缺?
即使立法未有令店舖生意大減,那麼若一周五天上班可「增加職位空缺」,實施後仍有人失業,是否要減至四天、三天,令更多人「有工開」?如此做法,不但令工人被迫減薪以保飯碗,更可能令中小型企業增加成本,被迫削減開支,甚至因而倒閉,令勞工界咬牙切齒的大財團更易壟斷市場。
堅持「小政府」原則
「自由經濟」一向是香港的主要核心價值,香港人因此而自豪,也令不少外國經濟學者嚮往。唯董朝八年,推行八萬五、數碼港等計劃經濟,即使香港仍被美國傳統基金連續十年選為最自由經濟體系,卻早已名不副實了。
如今特首曾蔭權「撥亂反正」,表明港府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本該是港人齊聲擁護自由市場之時。然而,本港經濟只是開始復甦,工會、議員、壓力團體已經按捺不住,要跑出來搞政治,無疑「加深香港內部矛盾」,試問香港市民如何「專心搞好經濟」?
沒有人希望多勞而少得,眼見香港「打工仔」無薪加班,的確會令不少真心為勞工階層謀取福利的人士傷感,為他們爭取多點休閒時間。可是,他們一直嚮往的歐洲國家,如德國及法國,雖有最高工時法,但翻看他們的就業情況,二者的失業率皆達到百分之十;相反,沒有勞工法「保障」的香港,在經濟最差的「沙士」期間,失業率也未足百分之九,何況現在已經回落至約百分之五點三。一旦失去工作,還談甚麼福利?如此一比,勞工的福利,應由政策,還是由自由市場保護較好呢?
提升本身的競爭力
香港人一早知道,要保障工人的福利,最有效的,莫過於工人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力爭上游,就像昔日的香港一樣,透過市場的「無形之手」,造就一個又一個「香港故事」。
如今星展、滙豐銀行等私營機構毋須政府立法,分別「自動自覺」地推行或研究工時限制,再次證明自由市場的效能正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