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職」是殖民舊名詞 - 陶傑

「述職」是殖民舊名詞 - 陶傑

特區應該少搞點政治,埋頭搞好經濟,這是中國政府日夜說的。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為何香港人能埋頭打拼經濟?答案是那時香港總督去倫敦述職,不成為大新聞,只佔報屁股的一小段,而今天一個特首北上「述職」,成為各報的頭版頭條。這就是最大的政治。
首先是「述職」這個名詞,是殖民地時代新聞處的說法。在中國三千年宮廷政治文化之中,一個地方下官到京城叩見皇上,何來「述職」?應該叫做「啟奏」、「啟稟」。所謂港督飛赴英倫述職,是西方的稱呼,港督進了英國外交部,完全可以跟外交大臣或使官平起平坐,手持一杯咖啡,吃一兩塊餅乾,談笑妙論遠在蠻荒地帶的一個殖民地發生的部落衝突事件。
在殖民地時代,英國的民官制度相當健全,香港和倫敦之間,並無帝王的君臣父子關係,港督述職是敍述之述、論述之述,倫敦也不會向港督發布甚麼聖旨,港督見到外相和首相,不必垂手恭立,戰戰兢兢。香港人才可以埋頭拼玩經濟。

但今天香港的特首僭用了殖民地時代的「述職」一詞,而不知道回歸中國,特首上京是啟奏而非述職。中國主席的言論,有如聖旨。聖旨必言詞隱晦,天威難測,由各方搔頭諸多解讀,競相瞎子摸象,天子身處宮闈之中,任由下界諸多揣測。
香港進入特區時代,想不到還有這許多人,迷戀殖民地時期港督之「述職」,而不知道氣候和土壤已經改變。一句「還有社會的深層衝突和矛盾」,這就不是七八十年代倫敦政府說得出來的話。一句莫名其妙雲天霧地的聖旨,香港報刊你一言我一語,愈描愈黑,愈黑則愈鬧哄哄政治化,還加工商鉅子、傳統老左,誰也不甘寂寞,也站出來冒充「國家代言人」,七嘴八舌妄加評點,令香港人誤以為他又有甚麼直線暗通天庭,是所謂中央的那一個大員委託他出來解讀澄清。
特區八年,類似這等鬧劇,不知凡幾,殖民地時代港督去英國述職,不會由首相講幾句,外交大臣又多補充兩句,然後外交部次官又降上開花地加添三言兩筆。
在中國的政治語言迷宮中,鬼打牆團團轉,這樣的社會,由「中央」經常主動挑起爭論,又怎能指望香港民間自己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