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國際金融市場熱點可謂從未間斷──先是油價暴漲,繼而金價升溫,而美國聯儲局連續13次加息及人民幣滙率調整也都集中在去年發生。此外,環球股市普遍升至多年高位,其中以日股表現最令人驚喜。在當地經濟數據持續改善、有望跳出通縮的情況下,日經平均指數由年初時的11517點升至年底的逾16000點,升幅達40%。
在資本市場中,不同資產會有不同的投資回報率,有時候差異甚大,令原先設定的各種資產投資比例也隨之產生大幅變動。倘若在基金投資組合中,同時持有投資於新興市場的股票基金、天然資源股票基金,以及金屬和貴金屬股票基金,那麼,整體投資組合的股票部份必定已大大超出比例。根據基金評級機構Morningstar網頁的資料,本年迄今表現最佳的韓國股票基金錄得54.52%回報,其他如拉丁美洲、東歐、印度等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同樣錄得30%以上回報,這時候就必須考慮重整投資組合。
三大好處
事實上,一旦達到原先預期的資產配置目標,重整投資組合就是眼前問題。要知道建立投資組合時,你便成為「財務花園」的園丁,需要時刻照顧自己設定的資產配置方式。
從多個角度看,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這可以把投資組合的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內;其次是可以創造出額外的利潤;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建立成功投資所需要的紀律及堅定的態度。
其實,不論採用甚麼組合重整的方法,背後同樣是基於數個對資產及投資行為的假設。例如投資者一般預期資產的投資回報會隨着時間而回歸平均。根據假設,每類資產的投資回報在某些時候會高於平均,同樣有時也會低於平均。當然會有例外,但假設亦有多個支持理據,當中包括數十年來各類資產的歷史回報分析。
三個途徑
另一個支持組合重整的理據,來自「分散投資」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出,適量地分散投資,有助投資者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改善其組合回報。簡單來說,組合重整就是希望透過「低買高賣」的方法,改善整體的風險及回報水平。
一般來說,投資者有三種重整投資組合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賣出部份跑贏大市的投資項目,同時買入跑輸大市的。這可算是最有效的組合重整方法,但正所謂知易行難,能切實執行這做法的人不多。大多投資者會採用第二種方法,即不斷買入跑贏大市的投資項目,賣出跑輸大市的,錄得虧損的則繼續持有,待價格反彈回升。至於第三種方法就是「無為而治」。即投資者不作任何主動的組合重整動作,任由表現較佳的資產在投資組合中所佔比重自然提升。
根據研究,倘若每年都把投資於新興市場的比例調整回原有水平,長遠而言,回報將較一直「買入並持有」為高,因為你已於高位先行獲利。
為了更了解重整方法的效果,讓我們看看一個包含兩種表現相反的風險資產(資產A和資產B)的模型。
假設兩類資產的開始投資金額均為100元,採用第一個組合重調方法的投資者,每年都會把兩類資產調整回50%/50%的比例;經過8年後,組合共錄得9.26%的複式年回報率。
採用方法二的投資者,若然他們每年會賣出「跑輸」的資產而額外買入5%「跑贏」的;在同一時期內,組合的複式年回報率為8.22%。
至於不重整組合的投資者,期內的複式投資回報率則為8.66%。當然,在實際投資環境下,我們往往會持有多於兩類資產,它們所佔的比例、投資回報,以及關連性等也有分別,這些都會影響到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
然而,規劃定期為投資組合進行重整是一回事,賣掉看來獲利甚佳的資產,然後買進已慘跌數年之久的資產,則又是另一回事。事關這是完全不符合人性的做法,但惟有在市場極度悲觀、資產價格偏低時,投資者才有機會賺取可觀收穫。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