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電梯變陷阱 左行右企釀意外

扶手電梯變陷阱 左行右企釀意外

【本報訊】在鐵路車站及商場使用扶手電梯時須「左行右企」的守則已深入民心,港人多自律遵守,但有研究電梯安全的學者指出,「左行右企」實際是一個陷阱,在高速移動的扶手電梯上步行是高風險的行為,使用者失去平衡而跌傷的機率大大提高,而且不會獲得任何意外賠償。研究又顯示,向下步行比向上行更易跌倒;下行也比上行更易發生小童夾腳意外。 記者:麥志榮

城市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廷弼是本港少數研究電梯安全的學者之一,他今年初在國際電梯工程期刊上發表了扶手電梯夾傷小童意外的研究。蘇教授指出,電梯的梯級與旁板有約四毫米的罅隙,而梯級邊的「毛毛」阻隔設施對腳部細小的幼童起不了保護作用。他研究了本港幾宗扶手電梯夾傷小童腳部的嚴重意外後,發現大部份個案都是當電梯向下行,及梯級到達地面的轉彎位時發生。

下行較上行易生意外

下行電梯較易發生意外可能與上下行所產生的不同摩擦及吸力有關,蘇廷弼指出,梯級上行在級邊會產生吸扯力,當小童腳部貼近級邊時會本能地縮開,相反下行產生反彈力會令小童不自覺將腳貼近級邊,當梯級到達地面轉彎時,反彈力一下子消失,便會將腳扯入罅隙。其實澳洲有專家已研製出梯級兩邊有保護欄的電梯,但暫未引入本港。

突停頓衝力致向前傾

機電工程署的統計顯示,全港去年至十月底共發生了七百三十四宗扶手電梯意外,比○三年全年上升了兩成,其中八成意外與在扶梯上失去平衡有關。
蘇廷弼指出,市民使用扶手電梯時「左行右企」的守則是一個陷阱,變相留出一條通道鼓勵乘客在電梯上步行,令人忽略了在高速的扶手電梯上步行是高風險行為。扶手電梯其實很多時會因電壓不穩而突然減速,而夾到細小的垃圾或煙蒂也會導致電梯突然停頓,若乘客正在步行,很易失去平衡,尤其是向下行時,停頓的衝力會令正向下步行的人更易向前跌倒。現時不少大型商場設有高達幾層樓的扶手電梯,若不幸發生乘客跌倒意外,後果將更為嚴重。
蘇廷弼批評,現時當局及有關機構對切勿在扶手電梯上步行的宣傳並不足夠,乘客在扶手電梯上步行其實只能節省幾秒時間,對增加電梯的容量幫助不大,因為每級站兩人,密度可以較高,步行時乘客之間反而要保持較大的距離,而且梯級左右承受重量不均,更會加速機件損耗。
機電署發言人表示,該署不鼓勵市民在扶手電梯上行走,因為行走中的人容易失去平衡跌倒;地鐵發言人表示,一向有宣傳呼籲乘客在扶手電梯上要時刻緊握扶手。
不過,雖然學者指扶手電梯左行右企易生意外,但不少受訪市民卻不以為然,從事資訊科技的李小姐說:「右企左上都好嘅,左邊可以讓畀有需要嘅人,如果全部企喺度被人阻住,重大鑊。」文員鄭小姐稱:「右企左上落冇乜唔好,當然有改善方法會更好。」

去年十月三日,六歲男童於太子地鐵站遭扶手電梯夾傷腳,事後送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