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金句:「如果你在虛擬空間不存在,你也許是虛擬的。」
英譯:Ifyoudonotexistinthevirtualspace,youmightbevirtual.
其實這句所謂的金句是筆者有感而發,皆因有一次,一位顧客投訴筆者公司的網頁設計不周,在Google或Yahoo打進公司的中文名字又找不到,非常不便,筆者表示歉意更承諾努力改進,只暗示此工作吃力難討好。
網絡世界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每一天要處理電腦的文件、電郵和資訊多過天上星星。AOL(美國在線)最近就美國電郵使用者做的調查,發現六成人度假時照樣處理電郵,四成人會半夜收電郵。從此可見網絡溝通已成人們習慣。
筆者曾經試過一次無聊地在Google打入自己名字,看看找到些甚麼網頁,結果顯示一刻突然心跳加速,心怕一些關於自己的資料也找不到,人生在世的存在價值認真存疑。個人的心態如此,何況商品!要是顧客在虛擬空間也找不到的貨品服務,其品牌價值亦高極有限矣!從筆者的心態反映,Google和Yahoo等SearchEngines(網頁搜尋器)和都巿人生活的關係愈來愈緊密,她們可以做的生意愈來愈多,用她們找到的資訊,服務和商品亦很容易像網上世界一樣水銀瀉地滲入我們的生活。
17世紀,笛卡兄所說的一句存在主義金句「我思故我在」,由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發展到工業革命,奠定了到19世紀現代自動化生活,由一個意念發展出西歐的民主社會。
戰後百廢待興,美國化資本主義世界風行,「我消費故我在」的後現代生活模式令世人不斷生產不斷消費,簡樸生活一去不返,追逐名利就是到20世紀現代人生活意義,由一個自我滿足感覺發展出生產消費地球村。
科技不斷創新,網上和網下的世界難分,新一代在如此複雜的社會成長,思考更複雜,人與人之間關係更疏離,「我虛擬故我在」也許是下一代人的存在主義,可能由一個虛擬幻想發展出廿一AI新世紀。
鄭志明
設計師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