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二○○六年,香港在經濟逐漸復甦的步伐下,發展前景受到政治不明朗因素所籠罩。立法會於去年十二月底,否決特區政府提出違反民意的政改方案,令明年新一屆行政長官的選舉安排,將產生激烈的社會爭論;也使香港人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付出更大代價。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從低谷中復甦,繼前半年本地生產總值上升百分之六點七後,到第三季增長持續,而且更比○四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八點二,增幅可觀;整體貨物出口(包括轉口及港產品出口),亦較一年前同期上升百分之十二點八;失業率亦從三年前百分之八點六高峯,回落至去年秋季的百分之五點三,失業大軍降至十九萬人左右。
再從發展前景看,○六年香港經濟仍可審慎樂觀。由於美國經濟尚維持增長步伐;中國經濟亦繼續高速成長,而且內地企業去年的對外投資,很大部份是以跨國併購方式進行。
據中國商務部的最新資料,去年一月至十一月,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額,其中百分之五十四點七用來作境外併購,所收購的海外企業集中在電訊、汽車及資源開發等領域。由於中國外滙儲備到去年十一月底已高達七千九百四十二億美元,這筆龐大儲備,勢必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因此,為了紓緩人民幣升值壓力,讓企業進行境外併購投資,顯然會一浪接一浪,香港爭取成為內地企業走向國際的金融平台,從中得益不在話下;加上去年十一月,立法會通過取消遺產稅,香港可進一步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財富管理中心,在金融及內部消費的帶動下,香港經濟可望擺脫過去七年的衰退噩夢。
可是,「鳥籠政治」卻令香港經濟發展蒙上陰影,並且窒息經濟的發展活力。很清楚,要確保私有產權得到尊重、司法及執法制度公平公正、香港自由經濟的體制不受腐蝕,免遭官商勾結,必須從憲制層面,透過一人一票的選舉安排,來選賢與能,確保個人的權利和私產不受權貴侵犯。專門研究選舉制度的「公共選擇」理論經濟學家AnthonyDowns,經過長期研究選民行為,得出一個深刻的論斷:個人的經濟利益,在自願交易的市場機制下,矛盾和衝突得到解決;但權利的矛盾和衝突,若果沒有一個民主的政治選舉市場,衝突得不到合理疏導,只會令社會出現不穩,最終打擊經濟運行的活力。
去年底,曾蔭權向立法會提交政改方案前夕,七十八歲的老伯在報章刊登廣告,「告訴我,我還有機會看到普選嗎?」這句心聲,彷彿一石擊起千層浪。然而冷靜地看,香港人要求普選,確立一人一票的選舉政治制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已開始爭取。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項政治訴求不斷受到壓抑和延宕,如今已演變及積壓成為十分強烈的「社會期望」,所以一段廣告便喚起共鳴,一呼百諾。曾蔭權所提出的政改方案,令「社會期望」再一次落空;但愈拖延落實普選制度,期望落差所引起的社會張力愈大,社會內耗也愈嚴重,最終損及經濟活力,危及公眾信心。
西方有一個「花衣魔笛手」的傳說。在中世紀德國普魯士的哈梅林(Hamelin)發生鼠疫,死人無數,當地官員束手無策。後來,有一名自稱法力高強的笛手,表示能鏟除所有老鼠。於是,哈梅林的行政長官便答應他,事成後賞他黃金作酬勞。魔笛手便吹起笛子,果然,所有老鼠都為笛聲所引,跑到河邊,一隻一隻投河而死。
不過,哈梅林的行政長官事後卻食言,花衣魔笛手一怒之下,再次吹起魔笛,把哈梅林所有的小童拐走。如今一提起這個著名傳說,便用來諷刺專開空頭政治支票的政治人物,花言巧語叫群眾盲目跟隨他,不惜暗地裏損害公眾利益,最終卻又自尋死路。
很清楚,面對香港經濟的轉型和種種發展機遇,如果沒有民主普選的政治制度,作為支撐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切繁榮都不會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