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政治上是紛爭擾攘的一年。董建華下台、曾蔭權上場,本應是香港市民的好消息,可惜董下台下得神秘,充滿了下台是為中央更直接插手香港事務的陰影,而曾蔭權上場的前奏是人大又一次釋法,「解釋」「補選」行政長官只做「剩餘任期」。曾蔭權上任之初,展示了比董聰明和積極的管治方式,而中央配合,譜出「和諧」調子,讓全體立法會議員訪粵,對拉攏民主派做了不少工作,立法會的各黨派空前互諒互讓,立法會辯論也少了很多火藥味。
可惜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和諧」待遇的帳單是第五號報告書的政改方案,以及方案的長遠結果,就是解決掉自二○○三年大遊行以來形成的民主運動。民主派議員,包括四十五條關注組,不肯就範,十二月四日大遊行市民高調表達不接受政府方案,曾蔭權就翻臉成仇,左派的傳統鬥爭手法變本加厲。「和諧」變成只是推銷的手腕,達不到目標,就馬上露出本來面目。人們開始問:董去曾來,有什麼分別?二十三條立法闖關與硬銷政府政改方案有什麼分別?二○○五年的終點,似乎為二○○六年的政治狙擊揭開了序幕。
展望二○○六年,我自然看到前路的崎嶇,但我也看到了在逆境中自強、從困難中學習的決心。當權者分化、激化矛盾的手段和路綫,或會令溫和、理性而重原則法律的聲音顯得曲高和寡,但明理而真心為香港為中國開拓前路的人會了解這個聲音的重要。磨鍊,是二○○六年進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