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文匯》特約文章不代表中央態度<br>左派反撲圖分化民主派

張炳良:《文匯》特約文章不代表中央態度
左派反撲圖分化民主派

【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向中央領導人述職後尚未返港,本港左派陣營已發動新一輪攻擊、分化民主派的行動。本港《文匯報》罕有地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民主派只懂逢政府必反,若他們要有生存空間,就要改變「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不認為,這是曾蔭權述職後中央的即時表態,但文章反映了部份處理港澳事務的官員,在政改方案遭否決後對民主派的態度。 記者:莫劍弦、莊曉陽

香港《文匯報》昨刊登兩個全版的「新聞專題」,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題為〈香港「民主派」實為反對派〉的文章,將否決政改方案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定性為反對派,但肯定反對派在代議政制中的正面價值,認為市民選反對派議員,借此制衡政府。反對派可以擔當發洩社會不滿的「安全閥」、監督政府施政作用。但文章同時指出,香港民主派只懂逢政府必反,不斷打擊行政主導,與香港利益背道而馳。文章認為,民主派要放棄「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又叫市民注意不要讓反對派坐大。

帶頭綑綁者無偈傾

有行政會議成員私下透露,個別民主派議員以綑綁投票方式否決政改方案後,有左派人士及部份中方官員曾向他批評民主黨李柱銘、李永達、45條關注組湯家驊、吳靄儀、前綫劉慧卿以及譚香文等人「為反對而反對」,認為他們是不能溝通的對象。「佢哋(北京官員)話,呢幾個帶頭綑綁民主派嘅人,第日一定無偈傾。」但有左派人士稱,劉千石、梁家傑、涂謹申等人則被視為能溝通的民主派。
張炳良接受訪問時認為,《文匯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形式發表文章,有其權威性,文章對民主派的看法,相信反映部份處理香港事務的北京官員態度,但他不相信是特首曾蔭權向領導人述職後中央的即時反應,「時間上好似好配合,但我諗冇咁戲劇性。」張炳良又指出,雖然北京將一些民主派劃分為「為反對而反對」,但他認為北京不會完全斷絕與這些民主派成員的溝通,但他們要直接與中央官員對話,就會相對困難,「始終大家互信基礎低,未必咁易可以傾到成事。」

「左派思維都冇變」

民主黨主席李永達相信,文章未必代表中央最高領導看法,反而是一些傳統左派及專責處理香港事務官員,擔心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會遭中央領導人追究責任,所以將責任推到少數民主派身上。他說:「左派思維都冇變,以為換咗李永達、湯家驊,民主派就唔會爭取民主,唔明我哋係認同一個理念,唔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
正在北京列席人大常委會的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認為,政改方案遭否決,投反對票的立法會議員要承擔歷史責任,不能當沒有事情發生過,特首要檢討那些民主派是有商有量,可以與他們溝通,避免關係惡化。

《被點名不能溝通及能溝通的部份民主派議員》
李柱銘不能溝通

劉千石
能溝通

湯家驊
不能溝通

譚香文
不能溝通

梁家傑
能溝通

涂謹申
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