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病人互助組織聯盟早前訪問了二百三十二位在醫管局推出藥物名冊後覆診的長期病患,發現在醫院管理局推出藥物名冊後,兩成三受訪者獲處方的藥物有改變,其中兩成三認為轉藥後病情轉壞。
聯盟主席張德喜昨在藥物名冊研討會上公布該調查結果,發現在推出藥物名冊後兩成三受訪者獲處方的藥物有改變,但其中只有五成六人稱主診醫生有解釋轉藥的原因;兩成三人認為轉藥後病情轉壞及經濟負擔增加。他直指部份病人在藥房取藥時才發現獲處方的藥物有改變,要求加強醫生與病人間的溝通。
應增加透明度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稱,曾接觸不少患者認為轉藥後病情轉壞,質疑醫管局因財政問題而強迫患者使用成本較低的藥物。他曾接觸一名領取綜援的肝硬化患者,因藥費昂貴而未能負擔醫生建議服用的拉米夫丁(Lamivudine),批評醫管局沒有機制幫助經濟有困難的患者,醫管局在制訂藥物名冊時應增加透明度。
醫管局專業事務及運作總監張偉麟強調,病人或因病情有變等因素轉藥,未必與藥物名冊有關。該局將於明年一月把十多種新藥引進名冊,並於四月為政策進行大型檢討。消委會總幹事陳黃穗認為,要求患者到私營藥房購藥會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醫管局應以非牟利形式售賣藥物予需要自費藥物的病人,以達穩定市場價格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