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劍橋檢證中心最新的統計資料,在全球150多個國家、150萬人次的劍橋大學英語能力測試中,香港學童的英語能力逐年下降,從2002年排名第三,跌至2003年第七,到2004年更下降至排名第九,節節敗退,簡直是對搞語文教育改革的教統局高官莫大諷刺!
香港教育問題叢生,根本原因,在於政府壟斷教育事業,徹底剝奪了家長的自由選擇權利。從派位分配學校、課程編排、授課的語言運用,到公開考試的設計,以決定學生的升學前途,全部掌握在教育高官手上。香港回歸之後,政府急不及待推出「母語教學」,官員把「自以為是」的意志,強加到莘莘學子和家長的身上。很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科目興趣,不從師資、課程內容和教導方法入手,反而輕率地改變教與學的授課語文媒介,實在是最躲懶的政策選擇,本末倒置。
很清楚,英語是今日最普遍應用的國際通商語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勞動力運用英語水平退步,便意味競爭力受到削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JagdishBhagwati,他分析目前最流行的服務生產「外判」(Outsourcing)時便提到,印度取得美國電腦軟件編程的大量外判合約,因為印度人的英語水平普遍良好,服務外判減少賣買雙方的交易費用。嚴格來說,語言的運用,其實是一個經濟選擇問題。香港要提高對外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優勢和效率,必須要維持一定的國際商業語言水平,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有異議。
看深一層,在政府強制學校授課語言的「規管市場」外,還存在一個競爭激烈、沒有強迫性的私營商業語文市場,例如教導日語、法語、英語以至普通話等。學習的人需要繳交學費,所以學員大都用心學習,而且不少學員是在學校吃教育「免費午餐」時,不努力用功,無心向學,到出來社會工作,才發覺語文能力不足,因而甘願付費求學。很明顯,當市場需要某種語文媒介,方便營商和就業、有市場價值,這種語言的市場供應,便會像雨後春筍,而教與學都發揮資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說,政府干預學校授課語言,實在是好心做壞事。
或許有「愛國人士」認為,實行母語教學,以中文取代殖民地時代英語,是香港回歸的主權體現,這種訴諸狹隘的民族主義感情,實在最易腐蝕人的理性思維,麻醉公眾內心誠實的想法。
死後獲封為聖人的十六世紀英國大法官托馬斯.摩爾(SirThomasMore),也曾因感情而蒙蔽了理性分析。他眼見英國大地主圈禁公地,用來牧羊,使沒有土地的農民無法再靠公地維生,禁不住在所撰《烏托邦》一書中大聲疾呼,對地主的貪婪口誅筆伐;也對協助大地主圈地的律師大加鞭撻,要打倒圈禁。然而從現實世界的角度看,摩爾顯然弄不清楚,圈禁土地是私產和市場經濟的後果,即使政府出手干預,也無濟於事。後來,歐洲羊毛市場萎縮,牧羊利潤無以為繼,圈地運動也就隨之煙消雲散。
可以說,罔顧市場後果,政府企圖用干預之手去翻雲覆雨,扭轉或破壞市場力量,結果只會扭曲資源運用的效率。香港學童英語水平不斷下降,就是對高官動輒干預教育市場的有力控訴!只有政府放寬規管,官僚放權,不再壟斷教育市場,讓學校有選擇採用教學語言的自由,讓家長有自由選擇適合子女的教育服務,香港教育才能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