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之戀》把多瑙河拍得很有愛情感:一水相分,連女主角的裙子也是藍色的,沾上了匈牙利的憂鬱。
有哪一個國家比匈牙利更切合Melancholy這個字?除了曾亡國而多詩人的波蘭。匈牙利在東歐,跟伊斯蘭世界毗鄰,腹受過蒙古韃靼和土耳其突厥的侵略,背與奧地利打過內戰,猶太人跟吉普賽雜居,還有納粹德國的陰影,匈牙利這杯Melancholy的雞尾酒,滋味有千般,要選一個夕陽西下的黃昏,站在橫流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大橋,面向東方,一仰飲而千古的天地黯,方會點滴在心頭。
因此《布達佩斯之戀》的開頭,鏡頭掠過多瑙河畔的古都,念天地之悠悠,落日的愛情故事最終凝定在橋上的一個穿藍裙子的女子。一個民族只有苦難,是不可以僭稱浪漫的,在苦難之中須尚有幾雙天長地久的有情人。中國由鴉片戰爭開始,八國聯軍、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甚麼的,苦難異常沉重,但流傳下來的有幾段煙熏酒醉刻骨銘心的情事?是郁達夫與王映霞,還是徐志摩跟林徽音?黃河到底沒有多瑙河的淒美,因為國難的血瀋,需要愛情的酒精來浸潤,在沉重之中,餘香百年,縈繞心間,方釀成一盞甘醇的苦杯。
對於英語世界,東歐的這一個角落,容易受到忽略和遺忘,香港有沒有去布達佩斯的直航飛機?在伊士坦堡和柏林之間,有一片繁花如海的疆土:基督教火炬的邊陲,奧匈帝國的廊柱,曾經先為納粹吞噬,後又淪為共產魔帝餐桌上的一塊點心。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正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裴多菲是屠夫的兒子,當過舞台劇演員,後來成為抗擊奧地利侵略的士兵。那時官方的語文是拉丁文,裴多菲用匈牙利的民間白話來製詩。在十九世紀的歐洲,「解放」(Liberation)還是一個聖潔的名詞,不如今日之惡俗而受玷污,由於詩聖的感召,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革命,民族英雄納吉為了反抗蘇聯,也獻出了生命。裴多菲的詩句是沾上多瑙河的藍墨水寫成的,河的上游正是臨波照影的舞曲大王史特勞斯,一瓢麗水,孕育了兩般情懷。
因此《布達佩斯之戀》的女主角身上的一襲藍裙子,在銀幕上是如此牽動愁腸。藍這個顏色,要配襯布達佩斯的暮色中的一岸燈火:不止是憂鬱,而且還多情而不羈,溫柔而剛烈,連星期天也幽暗得如此之典麗,像多瑙河流閃在眼眸裏的一泓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