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細的小朋友,語言能力愈稚嫩,雖然他們沒有用語言去表達,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心底話。透過遊戲,可以解讀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發洩他們的情緒,並建立自信及親子關係。在遊戲中,小朋友話晒事,觀察孩子的言行,是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途徑!
記者:李淑芬
攝影:伍慶泉
遊戲讓孩子說話
經香港電台節目《天下父母心》介紹,認識了Tella,「以前我大女Abby經常話唔鍾意我做佢媽咪,我真係好嬲,點解佢會咁對我。有一次,佢大聲鬧『你係咪要我死先至滿意?』我都鍾意畀女兒自由發展,但原來說易行難,尤其是涉及功課問題,每次講到,我同Abby都火星撞地球咁。」這種繃緊關係維持了一段日子。到細女Jandy出世,Tella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不斷參加親子班,希望可以有所改善。
直至參加了遊戲治療課程,Tella一家便起了微妙變化。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袁秀蓮姑娘指出:「兒童在生活中面對各種壓力:功課、成人過高要求等,透過這種兒童話晒事的親子遊戲,能得到喘息空間,又可重拾與家長的溝通關係。」兒童在運用字彙的能力不及大人,難以表達自己。「玩具是孩子的文字,遊戲則是語言。」只要留意他們遊戲時的所說所做,不難理解他們。
三年溝通見成果
親子遊戲輔導課程,主要教導家長如何透過每周半小時至一小時的特別遊戲時間,改善親子關係。Tella憶述:「最初參加呢個班,目的係想改善與大女Abby的關係,但她的年紀不符課程需要,所以我便帶細女Jandy參加。」遊戲中,Abby旁觀覺得有趣,Tella便邀請她在另一時段玩。「最初她覺得我講嘢好奇怪,重話我『乜你咁樣講嘢,咁白癡㗎,都唔似平時嘅你嘅。』我當時就同佢講,話我其實願意用唔同方式同佢溝通。當時佢好似好感動咁。」
就這樣,特別遊戲進行了三年,Tella用心的做,每周做筆記,改良;雖然與Abby的關係仍有待改善,但吵鬧的情況卻已減少很多。有一次,當Abby再用不滿的語氣說不想Tella做她媽咪時,Tella出奇地冷靜,並說:「我明白你心情,可能我做咗啲嘢令你唔開心,咁你想邊個做你媽咪吖,我幫你問吓佢可唔可以收你做女吖?」當時的Abby默不作聲,從此,她沒有再說出相同的話,彷彿知道媽媽今次有認真聽到自己的心意。這是將遊戲治療應用在實際生活的好例子。
孩子可以在遊戲時間宣洩感情,家長也可學習聆聽及觀察,並在生活中應用出來,雙方都有所成長。各位爹哋媽咪,你有真正聽過子女們的心底話嗎?不妨在每個星期撥出半小時至一小時時間,讓孩子做主導,透過遊戲與你溝通。
遊戲房各有作用
特別遊戲,只在特別遊戲時間玩;遊戲分別為創造性、撫育性、攻擊性、戲劇性及其他類型,各有不同作用。
攻擊性
有塑膠刀、不倒翁拳袋、童軍繩、手銬、可發射軟式子彈的玩具槍等。
作用:這些玩具主要是發洩工具,小朋友內心有任何怨憤,可以藉由玩具抒發出來。
戲劇性
玩具包括娃娃家族、娃娃屋及家具、面具、布袋玩偶、塑膠製的動物、電話、玩具寶石飾品。
作用:透過角色扮演,小孩可以將玩偶化身成生活中不同的角色,重演他們遇過的事情。
創造性
包括有化學黏土、蠟筆、紙、鈍頭剪刀、沙池等。
作用:這類玩具沒有既定形象,小孩子腦內所想像的任何東西,可以透過他們的小手將之形象化。
撫育性
模仿家中環境的玩具,包括有塑膠奶瓶、洋娃娃、小被單、碗盤茶具組合等。
作用:若小朋友由傭人照顧,她可能會重演被照顧的情況,從而得知自己如何被照顧。
其他類型
不屬於上述任何類型的,都會歸類為其他;當中有組合型玩具、軟質球、小型塑膠車等。
作用:純屬玩耍類遊戲。
遊戲房5大原則
1.在特別遊戲時間內,孩子與父/母單獨相處。
2.遊戲室內滿布5大類玩具,孩子擁有絕對選遊戲的主導權。
3.遇到難題,父母也不能替他解答,不能指出其錯處,要全程尊重孩子的決定。
4.遊戲時,孩子不會被評分,沒有特定要求,更不用怕犯錯,這種完全自由自在的時刻,孩子可以暫時拋開苦惱,紓解壓力,建立自信,以及改善與父母的關係。
5.即使孩子在遊戲中使用暴力,例如將「公仔」當作弟妹,責罰他們;或是拳打腳踢,全都可以接受,因為可以宣洩他們的憤恨。袁姑娘憶述:「曾經有個小朋友,甚至連個不倒翁都打爛了;也有小朋友發洩後,我們要花個半鐘去執房,但好明顯地,在遊戲過程後,他們的情緒反而平靜下來,證明遊戲可以讓他們宣洩不滿。」
「提高孩子EQ」基礎課程
想了解多點實戰策略,最好當然是正式上課。新一個遊戲治療課程計劃在06年5月開班,但袁姑娘說,如果反應熱烈,可考慮在短期內開班。
日期:06年5月2日至6月6日(全六節)
時間:9:30am-11:30am
地點:沙田沙角邨銀鷗樓A座地下101-107室
收費:$300
電話:26492977
《天下父母心》之「快樂家庭崎嶇路」
播映日期:2006年1月4日(下星期三)
播映時間:7:00PM本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