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二十四名立法會議員投票否決五號政制報告書後,政府、左派和不少親政府輿論,都把政制原地踏步的責任推向民主派。曾蔭權更表明,這個結果將影響中央和立法會的關係。
張華
從北京到香港都有人表示,從這次政改之爭可以看到,民主派是天生反對派,「養不熟」,北京應該認清民主派的「真面目」,不應跟他們和解。在此情況下,主張跟民主派和解的港澳官員受到不少壓力,不少人甚至擔憂北京走回頭路、重新收緊對香港的政策。
這種憂慮不無道理,因為香港民主派跟北京的和解屬剛起步,還沒建立最起碼的互信基礎,在此情況下,雙方的關係又怎能經得住這種折騰呢?所以,民主派跟北京的關係會暫時冷下來,但筆者認為,無論北京怎樣不喜歡民主派,又或對民主派的「反骨」表現有多大意見,其香港政策絕不會走回頭路。
香港的「和風」,是北京整體施政戰略的一個組成部份。今年初,「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對台求和解」這個「三和政策」,成為北京內政外交的主旋律,外交和對台工作都有很好的效果: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成功化解國共兩黨六十年的恩怨,也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生態,間接幫助國民黨在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大勝。
北京吹「和風」
在「三和」的大背景之下,北京的香港政策也作出相應調整。先是順應香港民情,撤換董建華、改用「港英餘孽」曾蔭權,再由曾率領包括泛民主派在內的全體立法會議員,北上珠三角參觀訪問,作為北京和民主派和解的第一步。這種由緊到鬆的改變,在香港社會受到普遍歡迎,而曾蔭權有這麼高的民望,跟這股「和風」也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曾蔭權能夠上台,是「和風」的最大得益者。
五號政制報告書被否決,無疑讓北京和香港的「極左派」有了更多口實:極孚民望的曾蔭權不過爾爾;民主派更是「逢中(央)必反」,向他們示好,他們還以為你示弱呢!因此,他們把矛頭直指主張和解的曾慶紅等「鴿派」,甚至要求中央糾正現在過於「軟弱」的港澳政策。
中央既定政策
但「三和政策」是胡錦濤主導、中共中央高層通過的方針,事關中國和平崛起和兩岸關係。在這個背景之下,由曾慶紅負責的港澳政策只是配合這個大局。換言之,在香港推行和解政策,是胡錦濤及中央的既定政策,無論在黨內外受到多大的壓力和批評,胡、曾都會頂住,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政策。因為這事關係路線之爭,也關乎胡錦濤和中共中央的權威,只有在沒有壓力、不損自己的權威之下,他們才會修正自己定下的政策。
即使北京認為香港的「和風」確實吹錯了,也會「錯」下去,否則,中央還能有效施政嗎?如果連香港政策也反反覆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權威必然大打折扣,往後如何服眾呢?
仍強調「和諧」
所以,曾蔭權這次到北京述職,雖逢新敗,但胡錦濤、曾慶紅等中央領導人,一定會一如既往的表示:在曾蔭權領導下,香港各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績,中央對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表現「滿意」,並繼續支持曾「依法施政」。他們公開對曾蔭權的支持,目的就是要公告天下,他們並沒選錯人,只有這樣才能維護中央的權威。
事實上,胡錦濤接見曾蔭權時已表示,「保持穩定、加快發展、促進和諧是當前香港公眾的普遍願望,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珍惜香港目前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這句話表明,「和諧」仍是北京的香港政策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