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之戀》,一個很古雅而小資產階級的片名,沒有諧音的Gag,也沒有廣東話,很像利舞台和樂宮的六十年代,難怪電影當初竟然找不到院線,先出了DVD,後來眼見國際輿論一致好評,方才排在一家冷門的戲院上映。
故事有一半是真人真事。一九三五年,兩個匈牙利音樂家寫作了一首樂曲,由於樂韻極為憂鬱,許多人聽了之後自殺。樂曲流傳到美洲,由美國歌手比利賀烈戴配上英語唱出來,歌曲裏像有無數幽靈,成為一支匈牙利的生命輓歌。
一宗新聞,配上合理而淒怨的想像:樂曲是一家餐室的樂師創製的,他情迷了美麗的餐館老闆娘,跟老闆娘通姦。餐館的猶太老闆知道了並沒有發狂,由於妻子是人間極品,他願意跟樂師分享這個女人,也不想失去她。
是杜魯福《祖與占》的翻版吧,但是編導在棋盤上多放一隻棋,多安排一個德國的年輕人。他是餐館的顧客,也迷上了女主角。三人行相安無事,加入了第四個,就複雜得像玩圍棋,尤其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
人太多了,女主角拒絕了德國人上船。三年之後,歐戰爆發,德國小伙子入伍,成為年輕的軍官,而且奉派來布達佩斯。
兒女恩怨,家國情仇,如果只痛快地報一段失戀之仇,就俗氣了一點。編導把德國人的性格寫得很複雜,尤其是在暴政之下,一個儍小子是如何墮落為一個用心計布局殺人的兇手,在驚濤駭浪的復仇之中,又不失情癡的細水長流。
女主角伊麗卡馬樂珊,有六十年代那樣的豔光四射,三分阿娃嘉娜,六分慧雲李,剩下一分有點像東方的白光。匈牙利人古名韃靼,本來就有一點亞洲血裔。一撥長髮,一舔嘴唇,目光流盼之間都是濃馥的戲,直把觀眾的口味慣得很尖,五嶽歸來不看山,見過如此絕色,以後還如何買票看其他?
男主角三人,演猶太老闆的那個中年人外表最平凡,甚而有點俗氣,但演技卻最壓場。演鋼琴師的那一位,有點像阿倫狄龍減去了丹尼戴路易斯剩下的一個數字,失意潦倒的才情卻寫在眉宇之間。演德軍的叫做賓貝加,德國味爆了棚,是柏林的舞台劇演員。
這樣的電影怎會排在灣仔北的一家小戲院?殖民地時代,應該是聖誕新年的百萬票房之戲,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