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首枚衛星今進軌道

伽利略首枚衛星今進軌道

歐洲太空事業邁向新紀元。歐洲「伽利略」(Galileo)衞星導航定位系統首枚實驗衞星,昨天(周三)成功升空。這次發射,除了為歐洲歷來最大太空計劃「伽利略計劃」奠定基礎,亦意味着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壟斷時代結束,歐美太空競賽正式展開。

重六百公斤、英國製造的Giove-A衞星,於本港時間昨午一時十九分,由俄羅斯製「聯盟─FG」質子火箭,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九分鐘後,衞星與運載火箭分離。歐洲航天局於本港時間昨晚約八時半證實,Giove-A已成功進入轉移軌道,並開始向地面發射訊號,太陽能板亦運作正常,「一切比預期好」,標誌着今次發射完滿成功。

2010前再發射29衞星

預計衞星於今晨約三時,進入離地球二萬三千公里的預定圓形軌道。英國漢普郡的蔡爾博爾頓天文台,將用二十五米的衞星訊號接收碟,尋找Giove-A訊號,以確定衞星運作是否正常。
如果Giove-A運作一切順利,另一枚實驗衞星Giove-B預料於明年三月發射,兩枚衞星負責測試全球定位系統的核心技術,包括專用通訊頻率、軌道運行和原子鐘技術。至二○一○年前,再發射餘下的二十八枚定位衞星。全部三十枚衞星「到位」後,導航定位系統最快二○一○底可投入服務。
斥資三十八億歐元(約三百四十億港元)的「伽利略計劃」,是歐洲歷來最大型的太空計劃,參興國家除歐盟二十五個成員國外,還有六個非歐盟國家,包括中國。實力之雄厚,足以挑戰美國的GPS在全球定位系統的一哥地位。
全球衞星定位技術一向由美國獨領雄風,現在歐盟另起爐灶,發展的伽利略導航系統,還比美國GPS更民用化、更精確、覆蓋率更高。美國的GPS以軍事用途為主,民用的訊號精確度較低,美國當局更有權在必要時關閉系統。去年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就曾下令暫時關掉衞星,以防恐怖分子利用有關技術。

可為18億用戶提供服務

反觀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完全民用化,歐洲航天局形容伽利略是「由歐洲人在歐洲製造的」,暗示不用受美國製肘。伽利略定位系統的精確度達幾厘米之內,覆蓋面是GPS的兩倍,預計在二○一○年可為全球十八億用戶提供服務,十年後用戶數目可望增加至三十六億。用戶屆時可以隨時切換伽利略和GPS系統,有如手提電話的網絡訊號,更可將伽利略晶片內置於手機,協助用者找出食肆、酒店、戲院、停車場的位置。
法新社/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新華社

俄羅斯火箭載着伽利略衞星升空一幕。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