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筆者以恒生香港的大、中及小型股等3個指數作比較,察覺由年初至今,中型股遠遠跑贏其他兩類股份。跟着筆者再以美國S&P的大、中及小型股指數作比較,顯示由年初至今,美國的中型股亦遠遠跑贏其他兩類股份。這現象不禁令筆者記起,數月前本港股壇的重量級名人李業廣先生也有類似的觀點。
大約在數月前,李業廣先生在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的晚宴之演講,便談到中型股的好處,其大意是指出,在本港的中型股之平均股息,與大型藍籌股相若,但中型股的發展空間則較大。同時,中型股的波動性亦較小型股為低,故中型股具一定的投資價值。現在回望,可見李生的觀點頗為正確,只是當時筆者被李生跟着的演詞吸引,一時忘卻中型股之優勢。
李業廣先生跟着講到,稍後本港的上市公司將可逐步把其通告及聲明,在港交所的網頁及其公司網頁內刊登,因而可減少在報章上刊登廣告及其他聲明,筆者即時想到,專門依靠這些上市公司刊登之聲明為其中一項主要收入的報章便麻煩了。早前江湖傳聞,指某財經報章可能賣盤給神童楷,雖然已被否認(?),但空穴來風,會否與日後收入減少,再加上兩大主筆又年紀漸大有關?
講回正題,近年美國的投資者頗為喜歡投資中型股,主因是不少大藍籌股如微軟、英特爾等,也是由中型股逐步演變而來。部份讀者可能會即時指出,大部份今日的藍籌股也是由昔日的小型股演變至中型股,繼而進一步成為今日的大藍籌股,好像思捷環球(330),也是由小型公司起家,故投資小型股的回報豈非更理想?
小型股未受足夠考驗
無錯,投資小型股,若揀「中」一隻明日之星,當然可以獲豐厚的利潤,但問題是你能否成功地「揀中」?根據美國有關方面的研究,二三線股最終可成為藍籌股,其機會率很低。大家不妨看看本港的創業板,有多少公司可「脫穎而出」?
筆者感到,美國RSInvestments對投資中型股,形容得頗為貼切,它稱有潛力的中型股為「Small-capGraduates」,即二三線股的畢業生。一間大型藍籌公司,最初是由一間小型公司開始,繼而成為中型股,最後才是進一步演變成大藍籌公司,故揀選那些已由二三線公司演變成中型公司的股份,基本上反映這些公司已經歷及完成了成立初期的艱難及最容易倒閉的階段,並已變得更為穩健,有較大機會成為明日之星。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本港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