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問道:保險抵買嗎?這句話文法上多少帶點語病。
首先,「抵」與「不抵」隱藏着比較的意思,即必須有其他東西與其相比,才能作出結論。單一句「保險抵買嗎?」,沒有任何對比,實在難作定斷。投資相連壽險與基金投資,或儲蓄人壽保險與定期儲蓄等都是些較合理的比較,因兩者都有着共同的目標(如投資、儲蓄)。人們作比較時,亦往往忽略了「蘋果對蘋果」(appletoapple)的比較原則,誤將接連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作胡亂比較,得出匪夷所思的結果。如人們常將保險與股票投資相比,欲得出「哪個比較抵買?」的結論。但保險強調保障,股票投資着重回報,兩者的出發點差天共地,豈能作出公平的比較和合理的結論呢?
適合與不適合
接着,便是這個「抵」字的定義。「抵」,在香港人的字典裏詮釋為「付出一元,但獲得比一元高出『幾倍』的『實際』回報」。「幾倍」,是因為香港人認為若回報不是以「倍數」計算,便不算「抵」;「實際」回報,是因為香港人只相信看得見的東西,如現金回贈、折扣等,一些看不見的如服務、保障等都被概括在「不實際」類別之內。因此,以提供保障為主的保險,一概被人們認定為「不抵買」。其實,保險並沒有「抵買」與「不抵買」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例如,一個有經濟負擔的建築工人與一個沒經濟負擔的家庭主婦相比,前者可能較需要一份意外保險。但這並不代表這份意外保險對建築工人來說是「抵買」,但對家庭主婦來說便是「不抵買」,只是這份意外保險較「適合」這建築工人罷了。
所以,朋友們,以後應將問題改為:這份保險適合嗎?
莊綺雯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