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有喜,迎接小生命,正猶豫是否置業,問筆者的意見。香港樓市分了兩層,一層是豪宅包裝的新盤,另一層是用家主導的二手樓,就算利率上升,要戳破泡沫,受影響的只是前者。以現時的經濟展望,以及這位朋友的供款能力和職業穩定性,置業的風險不算大,物業會是一個不俗的長線投資,而且是自用,不怕蝕時間值及折舊。
一段對話,令筆者更明白美聯物業(1200)可取之處,二手市場總有需求,假如一手回復旺盛,更加得益,撇除公司管治的問號,美聯的風險會相對發展股為低,尤其是現今樓市分開兩層,而補充土地的成本高昂,發展商長期風險其實頗高。不錯公司形象令人不安心,但風險已反映在估值之上。
供應增多炒味減少
作為自用,置業是不俗的長線投資,但買樓收租,淨回報率未必有4厘,還有一大堆麻煩,實在不算吸引,而且REITs的崛起,會是一個甚佳的代替品。供樓唯一好處是槓桿比率高,REITs普遍只按5成,而且供樓利率是P-,借孖展利率卻是P+。隨着REITs的普及,銀行家不妨考慮進取一點,推出一些供REITs的優惠,相信會有市場。香港人可以將REITs當二三線炒,相當神乎其技,但做5成按揭,租金回報風險又比單項物業低,不必理會市價的波動性,兩三成的上落,其實已經不容易。
用以上論據,現水平REITs仍有得博,但這是用REITs和置業比較,假如買REITs,筆者寧願買股票。一般人評估REITs的投資價值,主要是看利率,真正合理,應該是看PE,現在香港REITs的PE高過20倍,以這樣的估值,有很多好股可供選擇,這些公司股息率不及REITs,是因為保留盈利發展,相信不少股票在5至10年後,應該大幅跑贏REITs。
REITs其中一個主要短線風險,是香港市場剛起步,投資者興趣大,選擇卻不多,可以預計,隨着先行者的成功,會有更多REITs登場,屆時會拉低估值及炒味減低,才是更佳長線入市時機。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作者之客戶目前持有美聯物業(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