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本地財經市場今年表現,對普羅大眾而言,相信最深刻的莫過於本地銀行的加息潮。美國今年連續加息8次,全年加2厘;但本港的最優惠利率全年則調高2.75厘及3厘,不單高於美國,更大幅增加供樓人士負擔,樓市升勢逆轉。此外,今年油價及金價亦不斷飆升,創歷史新高。至於領匯(823)再度招股上市,吸引對沖基金TCI入股,及創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宗集資活動的建行上市,也為人津津樂道。沉寂多時的電訊行業,亦因併購活動而再次成市場焦點之一。
美國今年連續加息8次,每次加幅0.25厘,全年合共調高2厘;反觀本港銀行,最優惠利率則由年初的5厘,分別調高2.75厘及3厘,至7.75厘及8厘,加息幅度較美國高。
出現兩個優惠利率
3月份本港銀行終於展開加息周期,跟隨美國加息0.25厘。不過,東亞、渣打及中小型銀行再在4月初帶頭加息0.25厘,當時各銀行所持的理由是拆息高企,自此以後,本港便出現兩個最優惠利率;直至7月份當滙豐、恒生(011)及中銀香港(2388)於1個月內兩度加息共0.5厘後,最優惠利率才回復一致。但到了9月份,東亞(023)、渣打及中小型銀行加息幅度再次高於三大銀行,最優惠利率又再出現分歧。
5月時本港拆息急促扯高,5月18日「任三招」出台,所有本港銀行更一次過加息半厘;其後,即使美國只是加息0.25厘,7月、9月及11月間本港銀行卻數度加息半厘。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11月時公開認為,最近兩、三次銀行的加息行動,部份銀行是追加,但有些卻是超加,他希望銀行界不要予人競逐加息的印象,甚至可能影響本港經濟。各銀行在任總的言論壓力下,於本月最後一次加息時,都只跟隨美國加0.25厘,再沒有追加或超加的情況,但市場仍維持有兩個最優惠利率。
銀行拒用綜合利率
另外,金管局於12月起,每季公布綜合利率(compositeinterestrate),金管局認為綜合利率能緊貼銀行的平均資金成本,鼓勵銀行可以此作參考來釐定按揭息率。不過,在利率協議全面取消後,銀行不願放棄「定價」的自由;此外,由於最優惠利率已沿用多時、每家銀行的資金成本亦有別,因此暫時未有銀行採用綜合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