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府進入「後政改時代」,曾爵士終於「大澈大悟」,經此一役,把泛民「定性」為「反對派」,並指今後會多與支持政府的政黨「合作」,令人懷疑煲呔是否淪為「董建華化」,日後為自由黨與民建聯騎劫,變為繼董伯後的第二株「人肉許願樹」。
董伯建立所謂「執政聯盟」,結果如何收場,曾爵士在「揸掃把」時代有所目睹,沒有理由不「吸取教訓」。政改投票前夕,曾蔭權與司局級官員現身中環簽名攤檔,含笑接受民建聯綑綁,並與「蔡菜子」擁吻一幕,在特區引起的驚慄效應,極為深遠。曾爵士的頸上留下「政治咖喱雞」,不但將嚴重妨礙其人推行「強政勵治」,而且走上董建華舊路,還會引起更嚴重的後果,就是可能會刺激到董伯也效法陳方安生一樣,為了尋求平反,最終走上街頭,參與倒曾。
此說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合理推測。如果董伯的一套最終證明是對的,被迫下台,則有如陳太,如何「條氣」會順?曾蔭權上台之初,不論作風、形象、決策,皆刻意與前朝董氏保持距離,以示曾董有別。然而,一旦曾蔭權完成「董建華化」,則證明董生的影響力極為宏大,「董建華學說」成為今後指導特區政府工作的理論方針,原來,「執政聯盟」是政府先進決策的代表,「高官問責」是中國小農社會走向民主化的先進趨勢代表,以及民建聯和自由黨,是特區立法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環綑綁擁吻事件」,成為特區曾時代的一個分水嶺。曾蔭權由今日起,不但接受此「三個代表論」,推行「強政勵治保鮮運動」,而且必須為「董建華蒙冤下台」一事進行平反,重新肯定董伯七年的種種功績,以「執政聯盟」為切入點,肯定「高官問責制」,繼而為「八萬五」、「高科技港」等「恢復名譽」。
明年四月,即為董伯政治壽命光榮結束的一周年忌辰,屆時如果曾蔭權完成「董建華化」,則可考慮搞一點大動作,高調紀念董建華先生對特區的傑出貢獻,重點懷念「董生」在任時種種人情味濃厚的作風,如喜怒不形於色、待下屬慈祥和藹、被「中央」誇讚嘉獎時不吹口哨,遭「中央」訓斥時亦不「面黑」等,從而大力推動特區的團結,和諧,總結經驗。
這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對今後特區有重大意義,可指示「策發會」優先進行研究,先編纂一套《董建華文選》發行,唯其中如有批評「港英餘孽」者,應先予審查刪除以「顧全大局」。